编者按:蛇年新春将至,阖家团圆的氛围弥漫在大街小巷。“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当我们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简单却富有韵律,浓缩着特定的年俗活动。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谚语里的年俗”全媒专栏,在熟悉的谚语中,深入挖掘谚语背后的年俗渊源,感受先辈们对生活的理解与对新年的祈愿,重新认识历久弥新的年俗传统。


“过年不扮玩,等于没过年”。在山东一些地方,正月初六堪称狂欢节。过去,从这天到正月十五,锣鼓在前,扮玩者在后,串村表演以示贺岁,称为扮玩。传统扮玩有踩高跷、跑旱船、赶毛驴等,后来增加了秧歌、腰鼓等形式,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俗话说,“三六九,朝外走”。按照年俗,到了正月初六,人们就开始外出工作或是做生意了。正月初六是传统的“开市日”。“六”有“六六大顺”之意,店铺选择这一天开门营业意图讨个好彩头,预示全年万事皆顺,生意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按照女娲创世的神话传说,正月初六为“马日”。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和生产工具,店铺选这一天开市,是借助马的吉祥寓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各项事业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按旧俗,在山东一些地方,凡是贴上春联的大农具,不到正月初六开市不准动用。正月初六这天,商家、店铺拜财神,手艺人拜祖师爷,随后开张、开工。在烟台,以前有句俗语是:“过了初五是初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意思是正月初六早晨开门营业,又开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年。

在济宁等地,正月初六还是敬老的日子。谚语说“六十六,吃块肉”,每当老人六十六岁生辰时,亲友便在这年正月初六前往家中祝寿。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加深了亲友间的情感联系。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谚语里的年俗|三十晚上熬一宿

谚语里的年俗|正月初一扭一扭

谚语里的年俗丨正月初二路上看 尽是小生和小旦

谚语里的年俗丨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谚语里的年俗丨大年初四不出户 灶神好往家里驻

谚语里的年俗丨初五得吃破五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