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四时之始,标志着寒冬结束,阳气初生,万物渐次复苏。立春后,名义上进入了春天,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冬季,温度还较低。
立春,作为第一个节气,当天的天气状况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传统文化中,晴天象征阳气升发顺畅,全年气候温和、风调雨顺。而下雨天或预示春季多阴冷、夏季多涝,全年气候异常。
部分地区有“最怕立春是雨天”,或者“最喜立春是晴天”的说法,也就是立春当天天气晴天是好事,雨天则寓意不好。
关于此,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农谚,本篇内容,笔者就结合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件事,大家看完后就明白了。
“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
这句农谚很好理解,从字面意思说,如果在立春这一天天气晴朗,那么预示着这一年的农作物将会有一个好的收成。这里的“百物”泛指各种农作物,风调雨顺。
从温度上来说,立春时节,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如果立春这天是晴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多,气温会相对较高且回升较快,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
比如冬小麦等越冬作物在适宜的温度下,会加快返青速度,为后续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土壤的角度来说,立春天气晴朗,有利于土壤的快速解冻和水分蒸发,使得土壤更加疏松,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还有一种说法,立春晴天常伴随高压系统控制,大气环流稳定,预示春季冷空气活动减弱,寒潮(倒春寒)概率降低,减少对作物的冻害威胁。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如果立春这一天是晴天,那么农民朋友们在后续的耕作过程中将会比较轻松,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就能获得好的收成(说明风调雨顺,天气因素良好)。
古时没有天气预报,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立春当天是晴天,预示着一整年的天气,相对都比较稳定,降水适中,很少出现连续的暴雨、暴雪或极端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不必担心因天气因素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从具体农业种植方面来说,北方的地区,立春晴天会加速土壤解冻,有利于小麦返青和春玉米播种。 南方地区的话,立春是晴天,会促进稻田晒田,改善土壤结构。
还有一点,立春晴天阳光充足,地表温度上升较快,会加速冬季冻结土壤的消融。土壤解冻后结构疏松,便于翻耕时入土,减少耕作阻力。不论哪种因素,对于农业种植都是有利的。
“雨打立春头,老农百日愁”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立春当天下雨了,是降雨的天气,那么农民朋友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内就会发愁,说明天气不是很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比如长时间干旱,或者降雨多形成了积水,以及倒春寒引发的冻害等等。“百日”并不一定指100天,只是一个量词。
立春本是气温开始回升、万物复苏的时节,但如果这天下雨,可能会加速温度的回升,造成冷暖空气频繁交替,从而引发倒春寒。倒春寒会使气温骤降,对处于返青、拔节等生长关键期的冬小麦等越冬作物以及刚萌发的春播作物造成冻害,导致作物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另外,民间还有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的说法,即立春下雨往往预示着后续会有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容易造成农田积水,土壤中的空隙被水分占据,空气难以进入,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而农作物的根系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来吸收养分和水分,透气性差会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可能导致根系腐烂,影响作物的整体生长。
还有一点,过多的雨水会使土壤颗粒分散,在水分蒸发后,土壤容易形成板结状态。板结的土壤不利于农作物根系下扎和伸展,阻碍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看到这,综合上述农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立春当天的天气表现,会影响后续的天气好坏,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按照农谚的说法,立春当天晴天好,雨天不好,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最怕立春是雨天”,或者“最喜立春是晴天”的原因。
今天就是立春节气了,我们这里是晴天,你们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