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正月初五晴”:老农谚背后的天气密码和现代启示
我在农村蹲点这么些年,没见过哪个节气像正月初五这么受关注。这不,我刚到村口,就听见老乡们叽叽喳喳议论今天的大太阳。
八十多岁的张德明老人家一见我就拉住:“老张啊,这天气不对劲啊!”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说起正月初五的讲究头头是道。
我赶紧掏出本子记录下来。张老汉说,正月初五这天要是碰上大晴天,农民伯伯心里就得打鼓。这话还真不是瞎说,我翻了农业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这个说法背后大有门道。
一位在气象台工作了三十年的李站长告诉我:“正月初五正好是'六九'的开始,处在数九寒天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要是天气突然转暖,极易诱发倒春寒。”
“你想啊,”河南农业大学的王教授给我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你大冬天穿着棉衣,突然室内暖气太足,你把衣服脱了,这时候冷空气一来,不就遭罪了吗?农作物也是这个道理。”
我琢磨着这话有道理,又跑遍了周边好几个村子。村民李大哥掐指一算:“去年正月初五就是大晴天,结果今年开春时候,麦苗都给冻坏了。”
我查了下气象记录,还真是。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近十年来,华北地区倒春寒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造成的农业损失每年都在增加。
一位农业保险公司的张总跟我透露:“仅去年一年,因倒春寒导致的理赔金额就超过了前年的两倍。”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农业生产条件跟以前可不一样了。
我在山东采访了一位种植大户小王,他的智能大棚里装了温控系统,还有自动调节的遮阳帘。
“去年倒春寒来的时候,别人家的菜都冻坏了,我这边一点事没有,”小王笑着说,“科技就是咱农民的护身符。”
我注意到,农业农村部最近几年大力推广的抗寒品种,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效果不错。据统计,使用抗寒品种的农户,遭受倒春寒损失的概率比普通品种低了三成左右。
看看国外是咋做的?
日本的农业气象服务就做得特别细。
他们的农民手机上装个APP,不光能看到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连土壤温度、湿度都一清二楚。
以色列在沙漠地带都能种出高产农作物,人家的智能灌溉系统那可是世界一流。
基于现有信息,我认为这“最怕正月初五晴”确实有一定科学依据,但也不能太迷信。关键是要把老祖宗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
去年我采访过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在村里建了个农业气象站,还组建了个微信群,定期给村民们发布天气预警。“光靠看天吃饭那一套早就过时了,”这位年轻人说,“现在是科技种田的时代。”
农业专家建议,农民朋友们要未雨绸缪:一是选好品种,该用抗寒品种的地方就别省那几个钱;二是配好设施,小棚大棚都得准备防寒措施;三是上个保险,这可是托底的好办法。
说到保险,最近几年国家在农业保险上的补贴力度不小。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农业保险覆盖率比前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一位基层农业局的干部告诉我:“现在的农民比以前精明多了,都知道政策性农险能帮他们抵御风险。”
我走访了好几个省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发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真是一日千里。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系统,这些听着高大上的东西,都在往农民的田间地头走。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农业科技论坛,听专家们聊起了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他们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会越来越frequent,但科技的进步也会给农民带来更多保障。
说到底,与其整天盯着天气发愁,不如多学点新技术、用好新方法。我建议农民朋友们,该参加的技术培训一个别落下,该添置的设备也要跟上,这才是靠谱的出路。
看着眼前这个暖洋洋的正月初五,我突然想到,老话确实有它的道理,但新时代的农民也有了新的应对之策。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与时俱进吗?
天气的事儿,既要看得懂老祖宗留下的经验,也要用好现代科技的成果。这样,农民伯伯们才能真正把粮食产量和收入都稳稳攥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