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也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当下在浦东,你能看到、学到哪些有关“蛇”的非遗呢?赶快随记者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蛇”的非遗,可以是烧出来的。在英语中,“China”的意思是“中国”,也可以是“瓷器”。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鲁山窑烧制技艺、瓷板画……正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金蛇迎春”——第十届中国历代陶瓷雕塑生肖主题系列展,作品网罗了唐至现代全国各大窑口的代表性作品,其中不乏国家级非遗项目。


展览甄选韩美林、刘远长、曹春生等全国陶瓷雕塑名家的精品力作、民间收藏的佳品、青年艺术家的前卫之作,以及平顶山学院师生文创产品等共计200余件(套),让观众大开眼界:这件作品中,蛇的脑袋从狭长变得圆润,宛如一个玉如意;那件作品中,蛇那弯曲的身体盘在杯中,好像一杯冰淇淋;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创作的《展望》,陶瓷蛇身布满青铜色的蟠螭纹,令人感到古朴厚重;而在由“福娃”设计者、中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创作的《生肖蛇摆盘》中,蛇竟拥有了毛茸茸的身体,鲜艳大胆的配色凸显出喜庆祥和……还有一些蛇的陶瓷小摆件,博得了现场孩子们的喜爱。


上海市中国陶艺家协会秘书长杨楠在观展后发现,本次展览既有传统、写实、逼真的陶瓷蛇,更多的还是现代、抽象、萌趣的陶瓷蛇;既有讲述关于蛇的历史文化故事的作品,也有展现蛇年美好寓意和愿景的主题创作,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与达观态度,进而展示中国陶瓷文化独特的艺术风采:“因为艺术家们费了一番心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蛇变得不可怕,反而很可爱,吸引更多观众前来了解生肖文化,感受生活的美好!”


“蛇”的非遗,可以是练出来的。在浦东,就有这么一项市级非遗以“蛇”命名——龙身蛇形太极拳,展示出蛇的灵动的同时,也带给市民群众更多健康。这一拳种由上海武术家瞿荣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来。在四十多年的学习、练习中,他发现,当代社会练习太极拳的人群主要目的在于锻炼身体,因此有意识地将中医经络理论“糅合”进全佑老架,并结合形意拳、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太极拳演练方法,也就是如今的龙身蛇形太极拳。


“之前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我的老师曾有这么一句话让我一直牢记心中,那就是‘拳要练成像龙身蛇形一样的身法,要有像大海一样绵绵不绝的涌劲。’” 瞿荣良说,“那时,我经常到江边观察水中漩涡以及涌潮的自然现象,这些都成为了我创编龙身蛇形太极拳的基础。”

经过不断推广,龙身蛇形太极拳得到众多体育界和武术界人士的认同。目前,全国已有180余个龙身蛇形太极拳的辅导站,甚至国外也有不少人练习。而出生于浦东高桥的瞿荣良,也在高桥镇政府的支持下,持续在家乡推动这个非遗项目的发扬和传承。自2014年起,高桥镇积极探索太极拳传习新模式,十年间先后开启各类创新形式开展传习活动,同时长期开设“非遗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太极拳传习班”等,至今已形成了良好的非遗文化传习氛围,逐步成为全镇居民强身健体、传承文化的新风尚。


“蛇”的非遗,可以是剪出来、也可以是撕出来的。游客走进正在浦东新区艺术指导中心GM美术馆举行的“纸说”——纸媒介融艺术展,迎面就能看到曹可嘉的浦东剪纸作品《龙&蛇》。馆内你还能欣赏到李守白的海派剪纸作品《生肖系列——蛇》,何玉玮的南桥撕纸作品《灵蛇贺岁》等等。


“纸说”展览以“春之艺”开篇,作品中展现的春的萌动与希望,为观众带来了新年的美好期许;在“立足本来”展区,传统纸艺的魅力尽显无遗,让人们深入探寻到艺术之根,感受到剪纸、衍纸、刻纸、纸塑等多种传统纸艺形式的独特韵味,其中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大家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剪纸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的深厚内涵;“吸收外来”展区则展示了传统纸艺与世界文化潮流的碰撞交融,让观众看到传统纸艺在不断蜕变新生;而在“创造未来”篇章,电子纸装置等现代纸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凸显了创新乃艺术之魂。



如希望对浦东非遗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市民在春节期间还可走进设于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浦东非遗体验馆。场馆内融合了浦东新区84项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市级非遗项目38项,区级非遗项目38项。利用互动装置、微缩场景、全息投影等声、光、电一体设备为游客提供沉浸式非遗体验,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