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非遗“年轻新匠人”雁鸿。(受访者供图)
首个非遗春节,非遗元素“热”起来。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毛晓彤、金晨、白鹿、程潇、姚晓棠、宋雨琦六位女星带来的《春意红包》舞台,成为众多观众话题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她们翩翩起舞,手上的手链,灵动发光。这六串精美的非遗作品,来自四川成都。是由银花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文化创作者雁鸿,设计并制作。
1月31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非遗创作者“雁鸿Aimee”,听她讲述非遗手链上春晚的背后,六种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她从一名护士,转型到非遗“年轻新匠人”的10年躬耕探索之路。
银花丝、皮影、剪纸、螺钿、绒花、掐丝珐琅
六条手链藏着六种不同非遗的“祝福密码”
1月28日,除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如期而至。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气氛中,通过原创歌舞、经典戏曲、相声小品等多种艺术形态和创新表达,陪全世界过年。
雁鸿守在电视机前,兴奋又紧张。她为春晚制作的六条手链,终于亮相。快到凌晨,《春意红包》舞台,毛晓彤、金晨、白鹿、程潇、姚晓棠、宋雨琦六位女星,身着红裙,欢乐歌唱,翩翩起舞。她们手上佩戴的,就是雁鸿制作的非遗手链!
春晚节目《春意红包》海报。(图据央视春晚组)
“当春节成为世界非遗,我们用千年技艺点亮春晚舞台。”雁鸿介绍,这是她的作品第二次登上春晚舞台。上一次,是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节目《山河诗长安》中的川剧机械少女。这一次,是六套手链。
“这六套手链,采用了六种非遗技艺,暗藏六种不同的祝福。”雁鸿展开介绍了这里面的“非遗密码”。
第一条手链“锦鲤闹春”,采用国家级非遗成都银花丝制作。锦鲤象征好运连连和福气满满,镶嵌红色玛瑙和珊瑚,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锦鲤闹春手链,采用成都银花丝非遗制作。(受访者供图)
第二条手链“风筝皮影”,采用非遗皮影技艺,制作风筝和海棠花。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风筝承载着民俗祈福意义,也象征团圆和幸福。“风筝和海棠花也是春日的象征,寓意着春日来临,万物复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万事顺意。”
风筝皮影手链,采用皮影非遗制作技艺。(受访者供图)
第三条手链“腾蛇剪纸”,是用非遗剪纸技艺,制作《山海经》中的腾蛇样式。蛇的身体部分用红色琉璃珠辑珠而成,腾蛇的翅膀和旁边的荷花,运用剪纸制作。寓意蛇年红红火火,一飞冲天,蛇来运转。
“腾蛇剪纸”手链,采用非遗剪纸技艺。(受访者供图)
第四条手链“云肩蝴蝶”,采用的是非遗螺钿工艺。螺钿通常与漆器搭配,但这里进行了改良。云肩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配饰,代表天人合一、福善吉祥,也寓意着四方如意,事事顺遂。
“云肩蝴蝶”手链,采用的是螺钿非遗工艺。(受访者供图)
第五条荷花蜻蜓手链,是非遗绒花制作的荷花和荷叶,用花丝镶嵌技艺制作的小蜻蜓。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寓意着春天来临生机勃勃的景象。祝福大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荷花蜻蜓手链,采用非遗绒花和花丝镶嵌技艺制作。(受访者供图)
第六条,是采用掐丝珐琅非遗技艺改良制作的蓝色大蝴蝶手链,考虑到手链设计呈现,在传统技艺之上替换了部分现代材料进行制作,蝴蝶的“蝴”与“福”谐音,因此也被视为福气与好运的象征。“想借这个手链,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福气满满。”
采用掐丝珐琅非遗技艺改良制作的蓝色大蝴蝶手链。(受访者供图)
从护士转型到非遗
享受非遗技能学习,“有一种叠加buff的喜悦”
作为一名“国风圈”的高人气博主,雁鸿仅在抖音平台就有近300万获赞。回望这一路,她走过近10年的学习躬耕。
雁鸿正在拍摄制作非遗有关作品。(视频作品截图)
最初,雁鸿是一名护士,从医院辞职后去学了化妆,成为婚礼化妆师。妆造过程中,她发现越来越多新娘喜欢国风造型,为了让新娘子造型更美,她开始自学,用手工制作不同头饰。2018年,她用18个易拉罐做了一顶京剧凤冠,制作过程传到网上,登上好几个平台热搜。那之后,她开始思考国风创作,学习非遗技艺。
而更令网友“催更”的,是非遗传统工艺系列。她用3年时间,学习四川成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丝花,将作品制作过程拍成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到海内外网友的追捧与喜爱。
雁鸿拍摄制作的推广非遗视频。(网络平台截图)
“让传统活在当下,让非遗焕发新生,非遗需要被看见,匠心值得被铭记。”回顾这些年走进非遗、学习非遗、拍摄非遗、传播非遗的经历,雁鸿说:“这是一种享受,每学会一种新的东西,就是一种叠加buff的喜悦感。”比如春晚舞台这六种非遗技艺,都是这些年踏访学习而来。
创新也很重要,雁鸿也一直在探索。她制作的半面妆,是二次元漫画相结合。花丝镶嵌口红,是非遗在美妆上的探索。
又如,春晚舞台上的风筝皮影手链。“我买了很多种厚度的牛皮,一开始使用1毫米的牛皮,发现根本雕刻不动,最后用了0.6毫米的牛皮,才刻制出来风筝造型。”而风筝旁的海棠,则尝试用热熔工艺,让海棠花更具立体感。
在牛津大学讲非遗故事
“年轻新匠人”和传统老手艺的“破圈奔赴”
用68个废弃易拉罐,耗时60天仿制苗族头饰;用3000颗坚果壳,耗时45天制成“黄金”盔甲;用铜丝网制作清代指尖护甲;用鹅毛仿制明朝点翠翟冠……每一次,雁鸿的作品都惊艳全网。
2019年,雁鸿受牛津大学邀请做演讲,她以《中国创作的一万种可能》为演讲主题,向国际友人分享国风非遗手工艺作品的创作理念。讲述她自己的非遗故事,也讲述发生在中国的非遗创作故事。
雁鸿在牛津大学分享演讲。(受访者供图)
而放眼全国、全网,像雁鸿这样在“非遗+短视频”赛道,发光、发热、发力的创作者,还有很多。
根据抖音平台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此前一年,平台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
依托网络平台,非遗老技艺迎来了“年轻新匠人”。95后、00后成为创作生力军,他们以特效视频、探访复刻等多种形式展示非遗。青神竹编、东北大鼓、龙骨坡抬工号子、塔吉克族服饰、虞山琴派等濒危、小众非遗,被更多人看到。带动用户种草、打卡及消费,也带动城市文旅经济发展。
雁鸿,就是和传统老手艺的“破圈奔赴”浪潮中,一名“年轻新匠人”。
而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用当下的语境来呈现、表达和传播,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中国非遗的美。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充满期待。” 对雁鸿而言,2025年是特别的。 她希望能拍摄更多非遗作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