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今年养老金调整的新方向可能性的那些事儿。2025年,人社部明确养老金调整将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这让很多网友们开始设想是不是企退老人养老金将会来个大翻身?更有人提出企退人员每月统一涨150元,事退每人涨100元,这具有可行性吗?



企退与事退养老金差距: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 2024 年末,企退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约为 3500 元,而事退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则高达 6800 元左右,两者之间的差距近乎一倍。如此悬殊的差距,使得众多企退人员对养老金调整寄予厚望,都希望通过养老金调整来个大翻身,进而提出了我们开头所说的养老金调整构想。但是很遗憾,这样简单粗暴的设想方式,并不具备可行性。

第一,违背基本原则,会引发新一轮对养老金调整公平性的争议

自养老金并轨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养老金调整遵循“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既兼顾了公平性,又体现了效率,是一套十分科学且完善的养老金调整方案。

若简单粗暴地规定企退人员涨 150 元、事退人员涨 100 元,无疑是对这一成熟调整体系的严重破坏。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直接忽略了养老金调整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的多种因素,如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个人贡献等。可以说是引发新矛盾的导火索。



如果真的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调整,简单地对企退人员和事退人员设定不同的涨幅,那么那些在工作期间按照高标准缴费、长期坚持缴费的人员,其在养老金调整中无法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优势。长此以往,大家都不愿意去缴纳养老保险,那么最终侵害的还是退休老人自己的切身利益。

第二,地区差异被忽略,众口难调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正是因为这种调整的复杂性,才让我国现行的养老金调整方案能够真正的实现尊重各地区的调整差异,真正的适应各地区的发展实际情况。若统一规定企退人员涨 150 元、事退人员涨 100 元,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养老金收支状况相对较好,可能能够承受这样的调整幅度;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金支付本身就面临较大压力,这样的调整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当地的财政负担,甚至引发养老金支付风险。

如何做才能更好兼顾平衡?

尽管企退人员与事退人员的养老金差距大是目前争议的焦点,并且需要迫切的解决,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方式。小编也是总结了一些专家和学者们的意见:

比如说,可以优化三步走调整参数:例如,在定额调整方面,可以根据物价指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动态调整定额调整金额,确保其能够切实满足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增长。在挂钩调整方面,除了考虑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基数外,还可以探索引入更多的调节因素,如对长期在艰苦岗位工作的企退人员给予额外的挂钩调整倾斜。



或者在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方面,主要集中两种大家普遍比较认可的方式:第一加大定额调整金额:定额调整意味着全体退休人员不论其退休前的身份、缴费情况如何,都能获得相同金额的养老金增长。而加大定额调整金额,对于中低收入群体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同时也会兼顾高收入群体的增长。

第二,对养老金水平挂钩比例有所下调。挂钩调整通常与退休人员的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基数有关,以往较高的挂钩调整比例,会让养老金基数高的退休人员在调整中获得的增长金额相对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养老金差距矛盾。而降低挂钩调整比例,能够实现减少因养老金基数差异而导致的增长差距,更加注重养老金调整的公平性。



总而言之,大家希望让给你中低收入群体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想法很好,注重公平和缩小养老金差距的念想也很好,但是激进的一刀切并不具备可行性,在缩小养老金差距问题上,还需要充分尊重各地区的差异性权衡利弊,综合考量才能不会因为短期的行为损害了养老金长期发展的成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