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一个春日清晨,阳光如细丝般穿透薄雾,温柔地洒落在繁华的临安府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新芽交织的清新气息,宛如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在这座古城上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开端。
按照宋代的风俗,立春要举行鞭春仪式。只见一尊装饰得极为华丽的春牛,被郑重其事地安置在临安府前广场中央。这春牛身披五彩绸带,每一道色彩都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牛角上挂着小巧而精致的铃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声响,如同春天的序曲。四周环绕着各式花卉与彩旗,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随风飘扬,为这场古老仪式增添了几分节日的喜庆与热烈。
城中,一位年仅10多岁的男孩,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好奇。他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府衙前那片即将上演古老仪式的空地。
鼓乐声中,句芒神的扮演者缓缓步入场中,他是一位身着绿袍、头戴花环的官员。句芒神,作为古代神话中主管树木发芽生长的神,他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力的复苏。他手持彩杖,神情庄重而神秘,仿佛真的成为了春天的使者,准备执行鞭春的神圣仪式。男孩踮起脚尖,目光紧紧跟随句芒神的步伐,心中满是期待与憧憬。
随着一声响亮的铜锣,仪式正式开始。句芒神挥动彩杖,轻轻鞭打春牛,鞭声清脆而有力,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农耕活动的正式启动。
紧接着,临安府的官员们也依次上前,效仿句芒神,轮流鞭打春牛。每一击都伴随着围观人群的欢呼与掌声,那声音如同春天的赞歌,回荡在临安府城的每一个角落。很快,春牛被打得粉碎,泥土和碎纸片散落一地,覆盖了街道,形成了“六街尘”的景象,为这场仪式增添了更加浓厚的节日氛围。
男孩看得入迷,心中涌动着一股跃跃欲试的冲动。他想象着自己也成为了句芒神,挥舞着手中的彩杖,与春牛共舞。终于,在仪式接近尾声,人群开始散去之时,男孩瞅准机会,小心翼翼地捡起一块春牛的碎片。他模仿句芒神,用一根细竹枝轻轻触碰已经破碎的春牛。
那一刻,他仿佛真的成为了这场古老仪式的一份子,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的笑容,如同春天的花朵绽放得如此灿烂。
此时,不禁让人想起宋朝诗人王镃的《立春》诗作:“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立春时节,官府打春牛迎春的盛况以及人们对春天充满的期待与热爱。
王镃,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常描绘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立春》诗便是对立春习俗的生动写照。诗中不仅描绘了立春日鞭春牛、做春饼、食生菜的习俗,还展现了春天冰雪融化、风儿变得温柔、柳树成为春天主角的美丽景象。这些诗句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将那个时代的热闹与生机永远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仪式结束后,府衙左右摆出了许多精致的小春牛出售。这些泥制的小春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与祝福,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符号。
男孩拉着母亲的衣角,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央求母亲买下一只最精致的小春牛。母亲笑着点头,挑选了一只最为精致的小春牛送给男孩。男孩接过小春牛,如获至宝般紧紧抱在怀中,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与美好。
宋朝立春玩春牛习俗源于农耕文化与岁时节令,春牛象征农耕,立春时制作、装饰、鞭打春牛表达对农耕的重视和丰收的祈愿。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通过此习俗庆祝春季到来,寄托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宋代鞭春牛活动受官方重视且流传民间,此习俗蕴含吉祥艺术与娱乐元素,精美装饰与庄重仪式展现吉祥艺术魅力,欢声笑语增添乐趣,吸引众人参与,丰富了社会生活,留下宝贵文化遗产。
2025年立春是2月3日之夜22时10分,恰逢大年初六。灯火阑珊之时,重读王镃《立春》。王镃的笔触,如穿越时空的引路人,带我们回到热闹的宋朝春天,感受古人对春的热爱与期盼。诗中热闹与生机犹在,而鞭春牛习俗已成非遗,春晚欢笑难替其现场热烈。立春即新春,愿希望与祝福伴您左右,新春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