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元年(508年),宣武帝元恪听信高肇的谗言,下令鸩杀元勰,谥号武宣。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宣武帝元恪次子、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毒害。四月,权臣尔朱荣扶持长乐王元子攸即位为帝,是为敬宗,改元建义。元子攸追尊父亲元勰为文穆皇帝。
4.元劭(?-528年):武宣王元勰嫡长子,孝庄帝元子攸同母兄。武宣王元勰被宣武帝元恪鸠杀后,元劭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彭城王。通晓武艺,较有气节。以宗正少卿为起家官,出任使持节、代理散骑常侍、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孝昌末年(528年),安丰王元延明禀告元劭有二心,元劭被灵太后召回,担任从三品御史中尉。
孝明帝元诩在位时,北魏朝政由母亲灵太后把持。元诩逐渐年长,不仅对权力被剥夺深感不满,而且对灵太后与宠臣郑俨、徐纥的秽行极度厌恶,母子矛盾日益尖锐。孝明帝私下密诏尔军阀朱荣进兵洛阳,助自己夺权。武泰元年(528年)二月,灵太后毒死了亲子孝明帝。朱荣率军抵达河内郡,派遣王相来联络元劭的弟弟元子攸。
元劭与弟弟元子攸、元子正趁夜从高诸渡过黄河,在河阳会合尔朱荣。五月,元子攸南渡黄河,登基为皇帝,是魏孝庄帝,封元劭被为无上王。不久,尔朱荣想篡位,发动“河阴之变”,杀死元劭和元子正等北魏朝廷。同月,尔朱荣进入洛阳城,掌控北魏朝政,追尊元劭为无上皇帝。永安二年(529年)四月,元劭被追谥为孝宣皇帝。
北齐
1.高欢(496-547年):鲜卑名贺六浑,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前秦征东参军高泰玄孙,北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之父。
出身于怀朔镇兵户之家,后投靠军阀尔朱荣,成为尔朱荣的亲信都督。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官拜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高欢从信都(今河北信都区)起兵,带兵攻入洛阳,拥立孝文帝元宏之孙元修为帝,为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高欢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自领大丞相,封爵渤海王,控制北魏朝政大权。
永熙三年七月(534年),元修因与高欢争权失败,弃国出逃,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不久,元修被宇文泰弑杀。高欢改立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元善见为帝,为孝静帝,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高欢居住在晋阳,派儿子高澄入朝,任大将军,封渤海王,执掌朝政。武定元年(543年),发动河桥之战、邙山之战,击败宇文泰,取得大胜。武定四年(546年),高欢率军围攻玉壁,遇到西魏名将韦孝宽的顽强抵抗,作战无功,忧愤成疾。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薨逝在晋阳家中,时年五十二岁,安葬于义平陵。长子高澄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坐镇晋阳。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在受禅前夕,为膳奴兰京所弑(南梁将领兰钦之子,与高澄有矛盾)。弟弟高洋执掌朝政,受封丞相、齐王。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黜东魏孝静帝元善见(降封中山王,后被高洋毒杀),建立齐国,为文宣帝,史称北齐。追尊父亲高欢为高祖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2.高澄(521-549年):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东魏时期权臣、政治家、军事家。北齐王朝奠基人之一。神武帝高欢嫡长子,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哥哥。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高澄自请入东魏朝廷辅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驾驭全局,有胆略、有气魄。朝堂上,作为宰相听断如流,处理问题及时妥切。元象元年(538年),兼任吏部尚书。兴和二年(540年),加大将军,领中书监,仍代理吏部尚书。根据才能、名望挑选官员,当时品德好、有本事的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推荐铁面无私的崔暹为御史中尉,严厉打击贪官污吏,许多人被绳之以法,官场风气大有改观。
兴和三年(541年),高澄和群臣编纂议定了律法《麟趾格》,颁布天下。《麟趾格》是《北齐律》的蓝本,又是隋唐律法的直接渊源,影响一直波及后世。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将治国的政策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街头,供天下百姓自由评论,发表意见。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时事的人,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