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走进博物馆过大年成为很多人春节假期的热门选择。位于福建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春节假期举办了热闹的非遗民俗市集,为游客提供了一场春节文化盛宴。


扎染、南音……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非遗民俗市集上,一系列非遗互动体验带来浓浓年味。作为我国首家以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春节期间,这里还“上新”了一批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通过AI虚拟、裸眼3D等新技术新设备,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船政文化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还在剧场推出立体演出,将舞台、观众席进行特别设计,让观众坐在移动的座椅上,就像置身时光飞船,随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文化故事。据统计,大年初一到初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日均客流近2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0%。



窑火万年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重磅陶器文物

看过热闹欢喜的年节活动,不妨到博物馆感悟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作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考古博物馆推出的《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正在热展。我国已知最早的陶片、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等集中亮相。看过这些重量级文物,会对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产生最直观最强烈的认知。


在重器云集的展厅,这件乍一看并不起眼的陶片其实是整个展览的第一件文物,因为它代表着中国陶瓷史的起源。


陶器发明后,人类既可以用它做存储器,也可以作为炊器加热食物,这拓宽了人类生活的广度。而在距今约9000年时,史前的窑工逐渐掌握了彩绘技术,彩陶由此发明。随着仰韶时代的到来,中国彩陶开始大放异彩,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彩陶之路”,这既是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其中,马家窑彩陶就是颇具代表的一颗“明珠”。而在距今65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陶器人像承担着祖先崇拜的文化根脉。

专家介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分布有较为密集的红山文化遗址。2012年5月,考古专家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地面发现了部分陶片,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历时1个多月,用发现的65块陶片复原出这件陶人。


秦兵马俑采用泥条盘筑而成,这件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同样使用了泥条盘筑法。头部用1.5—2厘米的窄泥条,身体用2—4厘米的宽泥条,头身分筑后再拼接合成,而陶人外表用骨器和蚌壳类工具进行磨光,脸部精细打磨,最后用黑彩描绘眼部。


三件玉器 蕴含两千年玉文化传承史

考古证实中国玉器有着近万年的技术史和文化发展史。接下来继续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新春文物展,从玉器、青铜器等国之瑰宝,以及专门搬进展厅的文物修复展示区,看古人和今人在赓续中华文脉上的共同努力。


本次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125件组,其中玉器最多,有70件组。专家介绍,从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先民在对各种石料的千万次甄别中将质地优越的玉料从中选出并制作成器。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约8000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真玉器。到了夏商周时期,玉器则象征着礼制的发展与成熟,也承载着古人祭天祀地、敬天法祖的深厚观念。


这三件玉钩形器造型相似,因为它们都属于红山文化典型器类,然而分别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内蒙古敖汉旗和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这三件文物串联起我国古代玉器、玉文化跨越两千年的传承历史。


文物经过漫长的埋藏,通常会发生风化、腐蚀等问题,需要考古工作者通过科学的修复手段,恢复其原貌。本次展览就专门设置实验室考古展示区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


据介绍,展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文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江西省、郑州市考古机构,以及巴林右旗博物馆、敖汉博物馆。展览持续至2025年6月2日,每周三至周日对社会开放,观众需实名预约购票后参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