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午后,阳光轻柔洒落,“区域治理 浙里有我”清华大学社科学院 - 计算机系 - 美术学院赴浙江实践支队,满怀着对历史文化的热忱,踏入了良渚博物院,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探寻之旅。

1、初遇良渚博物院



一迈进良渚博物院,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便牢牢吸引住众人目光。整个建筑以简约、粗犷又不失厚重与大气的姿态矗立,景观与自然完美交融。在依山傍水之处,草木随风摇曳,博物院静静置于水天之中,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之美。建筑外墙皆由黄洞石精心砌就,远远望去,既似一件独具匠心的现代雕塑品,又仿若一件温润典雅的美丽古玉,雍容华贵中透着高雅清和的气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2、借三厅,展五千年良渚风华



踏入博物院,展教部的徐瑶老师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起良渚博物院的基本概况。这座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常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院,宛如一座承载着良渚文化的宝库,是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重要考古遗址博物馆。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后在 2024年,良渚博物院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良渚博物院以“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为展览主题,聚焦于距今约5300 - 4300年的良渚文化,院内精心展出了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组)。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这三个展厅,全面且立体、真实地呈现出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与遗产价值。

3、水乡泽国:探秘良渚古人的生产生活



随后,在博物院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实践支队逐一参观各个展厅。“水乡泽国”展厅内,丰富多样的展品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了良渚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在那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岁月里,良渚的先民们熟练地种植水稻,精心养殖栽培,制陶、纺织、制骨、治石、漆器、琢玉等手工业生产不仅专门化,而且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套被视作原始文字的刻画符号系统赫然出现,这些神秘的符号,或许正是良渚文明智慧的最初萌芽。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如同坚实的基石,为良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

4、文明圣地:古城形制和社会结构



“文明圣地”展厅则围绕良渚遗址,深入剖析良渚古城及其水利系统。良渚古城呈现出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的三重向心式结构,布局严谨有序。宫殿区占据中心地理位置,其复杂的土建及建筑基址,彰显着曾经的尊贵与威严。内城分布着王陵、手工业作坊区,纵横交错的水路,临水而居的江南生活模式,勾勒出一幅繁华的市井画卷。外城围合的人工营建台地上,居住着辛勤劳作的村民。而在远郊,大型村落、祭坛墓地、大规模的水稻田等一应俱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良渚古城西北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巧妙组成,其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不已。良渚古城背后所蕴含的国家政权组织的痕迹,无疑是良渚社会迈入成熟文明阶段的重要力证。

5、玉魂国魄:文明的核心——神权、军权、王权



“玉魂国魄”展厅聚焦良渚文明的核心——玉器文明。玉器,作为良渚时期权力、礼制、信仰的物质象征,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用以明确身份、区分等级。其中,玉琮、玉钺、玉璧分别代表着神权、军权、王权,最为典型。展览通过多件玉器的对比展示,生动呈现出它们的演变历程。玉琮从最初的手镯状,逐渐演变成内圆外方、愈发高耸且节面增多的形态;玉璧中间的孔径慢慢变小,边沿不断变大;不同等级的玉钺在形制上也各有差异,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良渚社会别具一格的用玉礼制。良渚玉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光芒四射,传播至四方,并且绵延至今,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6、参观“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



沉浸完三个常设展厅的精彩后,实践支队又跟随讲解员来到“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此展览汇聚了国内多家文博机构的两汉玉器精品,以一块精美的宜子孙玉璧为开篇,展览涵盖玺印玉器、敛葬用玉、祭祀用玉、配饰玉器以及修仙玉器等多个品类。琳琅满目的玉器,仿佛一扇时光之门,将众人瞬间带回两千年前的汉代。其精湛绝伦的技艺、别具一格的造型、奇幻瑰丽的纹样,无一不让人真切地领略到先人的智慧光芒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7、动手环节:文物修复体验



这次实践活动的最后,迎来了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文物修复体验环节。同学们纷纷拿起502胶、石膏粉、纸胶带等工具,小心翼翼地对破碎的陶罐展开修复。现场气氛热烈欢快,大家专注投入,其中有几位同学凭借着细致的操作与巧妙的手法,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修复任务,赢得了众人的赞许与掌声。



参观交流活动在一片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大家虽意犹未尽,但内心都满载着对历史文化的全新认知与感悟。这段在良渚博物院的经历,无疑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段难忘且珍贵的记忆。

8、良渚汉韵寻根,文化与治理的交融



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亲眼目睹了珍贵文物,更使大家透过这些历史遗物,触摸到了良渚文明和汉代文化跳动的脉搏,深刻认识到中华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区域治理中也有着一脉相承的体现。良渚古城三重向心式结构,是早期区域规划与社会管理的典范,水利系统的建设展现出当时高效的资源调配能力,为后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思路。汉代玉器所代表的等级、礼仪文化,对维护当时社会秩序至关重要,反映出文化在规范区域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这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探寻之旅,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历史文化的种子,激励着他们在未来持续探索、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也为他们的浙江实践之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次实践的后续内容将继续在“青梅酿浙水”公众号持续更新,期待大家持续关注支队的后续活动!预祝实践取得圆满成功,大家在浙江能够有所收获!

图丨“区域治理 浙里有我”支队

文丨洪亮

审核丨项杰

来源丨民生中国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