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顾潇)2025年是乙巳蛇年,中国人对蛇的情感也最为矛盾,它既是灵性与神圣的象征,又是冷酷和阴柔的化身。近日,扬州博物馆联合多家文博单位,举办蛇年生肖艺术联展,以生肖蛇为主题元素,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蛇年生肖文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创新。


在原始宗教中,动物图腾是重要内容之一,狩猎时代的“蛇”崇拜便是其中一种。《山海经》《楚辞·天问》中有许多上古时以蛇为尊的记载,同时大量人首蛇身造型的石刻、器物的出土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后来,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为了祈求人畜平安和农作物丰收,最初的蛇图腾慢慢转向了龙图腾。因此,蛇又有小龙之称。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曾说过:“龙图腾,不拘它局部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也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本次展览中的重点文物是一件扬州博物馆藏五代·双人首蛇身俑,出土于扬州市邗江区殷湖村的寻阳公主墓中。该俑为木质蛇身,两端均为人首,两颈相交使蛇体呈圈状竖立,两首相背,配有长方形片状底座,人首双目垂闭,表情安详,技法上深、浅刻并用,运刀凝练,造型饱满,呈现唐代雕刻艺术遗风。学术界普遍认为,人首蛇身交缠在一起的形象,描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伏羲和女娲。这件双人首蛇身俑还被扬州博物馆进行放大,放在了博物馆的一楼中庭之中,是妥妥的“C位”。



“关于其定名和文化内涵,目前学界有多种说法,我们认为这种造型可能源自人头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像,象征对万物繁育和人类生命的崇拜之意。”据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唐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人首蛇身形象以俑的形式出现于墓葬中,除具有震慑守护功能,也表达了墓主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和再生的愿望,暗示死而复生、生命长存。从象征意义方面来说,此件雕塑象征了“扬州双博馆”即扬州博物馆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同生共长、相伴相依,文化根脉同气连枝。


而另外一件西汉“辟邪踏蛇铜熏”,被誉为“扬州国宝”,1989年在扬州西湖胡场7号墓出土,高9.5厘米,铜熏上雕铸着一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辟邪。这只形似狮而有翼的硕大神兽,经过西汉匠人之手,完美地融入这小小的铜熏之上。


这件器体铸成了一个站立的辟邪状,身体作熏身,头、肩作盖,口、角、额均为镂空的,作为熏孔。此外,辟邪的双翼也巧妙地被雕铸在熏体上,双翼上饰有卷云纹,辟邪的四足抓踏着一条盘成“S”形的蛇,蛇头蛇尾缠绕到辟邪的腹部。该器构思精巧,铸造精良,是汉代铜器中的精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