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
为了筹备齐白石书画篆刻作品展,去年与常宗豪教授于12月初应湖南省博物馆熊傅薪馆长之邀请到湖南,期间除了经数天在湖南省博物馆内仔细地挑选齐白石的书画及篆刻作品外,更到过湘潭齐白石纪念馆,欣赏到齐白石老人早期的雕刻作品,并探访白石老人在湘潭县白石铺星斗塘的故居。
探访前我们预期中白石老人故居必定是有可观性并保存得非常完善的,但当到达后,似乎离我们的想像很远。我们几经艰辛走了起码两公里的滑潺潺泥泞路,才到达星斗塘。离星斗塘十多米已见一幢破旧的村屋,门旁靠着一大堆用作烧饭的柴枝,门口有一块写着“齐白石故居”五个字的牌,有两位老人家及一位20来岁青年出来相迎,原来他们是齐白石老人的侄儿及侄媳妇与儿子,他们一家三口就住在这里。那两老所睡的一张大雕床亦是齐老亲手造的,室内的简陋情况,都是像停留在数十年前,没有改变。遗憾的是,这间屋虽经政府列为省级的文物点,但似乎除了未有任何修饰及文物保存外,还作为居住的地方,似乎在管理维修保养上欠缺妥善。
齐白石是我国当代艺术大师,是中国民族绘画和民间艺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创造者。他把民族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统一起来,再面向现代生活,大胆创造,形成了新的独特风格,给中国画增添了崭新的生命力,对民族绘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上,创一代新风,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师。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白石铺星斗塘一户农家。白石老人97年的人生旅程中,留居在家乡湖南长达50年光景。而这一段正是齐白石艺术起步艰难、坎坷险阻的初期阶段。就在这一阶段里,使他在艺术上打下了全面的专业基础和影响一生创作题材的生活基础。
齐白石故居位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距湘潭市50公里。1986年与1993年,分别由湘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风光秀丽的星斗塘,地处莲花峰、白石铺、烟墩岭三角地之间,一座小山脉由白石铺婉蜒入坞,因形状似蛇,故名蛇形嘴。山下有一座山塘,传说有陨星落于此,故名星斗塘。塘边之齐家老屋,又名星塘白屋、星塘老屋,即齐白石故居。故居建于清咸丰年间,属一种传统式的湘中农舍建筑,占地200平方米,座西朝东,土墙茅顶。中间一排三间,南北又各三间,后北横两间已倒塌。公历1864年1月1日,齐白石诞生于该茅舍,并在此生活达36年之久。故居自1962年起,为齐白石族居住。是年,其接长后增屋三间。70年代,整个屋面以瓦换茅,而其北三间被拆除。故居左右及屋后有树林。屋旁之星斗塘,水清如镜。宅前有一小块田,常年栽培水稻或湘莲。齐白石在故居生活时,读过书,放过牧,砍过柴,打过杂,干过农活,当过木匠,并以绘画、刻印、吟诗为乐。
后来,齐白石虽身居京华,蜚声中外,但始终牢记根本,不忘卑贱。对哺育他成长的家乡人民和家乡的山山水水,依然有着无限情思。自己先后取名为“湘上老农”、“白石山人”、“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等。齐白石常以“星斗白屋不出公卿”为荣。常借景抒情,借情寓意,画家乡的山水草虫。
8岁那年,齐白石外祖父在枫林亭附近的王爷殿开了一间蒙馆,枫林亭在白石铺的北边山坳上,离白石家有三里多。白石向外祖父拜师读起书来,每天清早祖父送他上学,傍晚又接回家。三里路程虽不算远,但走的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就难行啦,黄泥是打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滑倒白石祖父总是右手撑着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看准脚步,扶着他走,有时泥塘深了,索性把白石背了起来。(这倒使想起与常教授等人一同到白石故居探访时,刚好毛毛细雨,情景完全与当时白石所经历一样。有感这地方数十年后仍是一样,未有变改,不禁有点唏嘘,但反过来想,就因为数十年丝毫未有改变的环境,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齐白石小时的情景。)
在《过星塘老屋题壁》诗中曰:“白茅盖瓦求无漏,遍岭栽松不算空。难忘儿时读书路,黄泥三里到家中。”齐老11岁那年,家里因为粮食不够吃,租了十几亩田来种,因为人力不够,他的祖父想出一个主意,养了一头牛,祖父叫齐白石每天上山,一边牧牛,一边砍柴,顺便检牛粪,还要带同二弟纯松一同去,免得他在家耽误母亲做事。祖母担忧齐白石身体屠弱,听了算命先生讲:水星照命孩子多灾,防防水星,就能“逢风化吉”,于是买了一个小铜铃,用红头绳系在齐白石颈上,嘱咐齐白石带二弟上山,好好地牧牛砍柴,到黄昏,在家门口,当听到铃声由远而近时,便知道他们在回来路途中,于是立即烧饭,准备他们回家吃饭。“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头”正是他此时放牧生涯的写照。同时齐白石的母亲又取来一块小铜牌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可惜这个铜铃和铜牌,在民国初年兵荒马乱时丢失了,后来齐白石特地另做了一份小型的,系在裤带上,又刻了一个印章,自称“佩铃人”,还题过一首画牛的诗,他在《牛》画中题诗曰:“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东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这都是纪念他的祖母和母亲当初待他的一番苦心。当时由于家贫,当每天上山放牛、拾牛粪及砍柴之余,总把书挂在牛角上,砍足一担柴后,便从牛角上取下书来读,就这样把一部《论语》读完。《忆儿时事》诗:“桃花灼灼草青青,乐事如今忆佩铃。牛角挂书牛背睡,八哥不欲唤侬醒”。
齐白石生于贫苦农家,57岁以前长期生活在湘潭农村,他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非常熟识,对自己经历过的农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家乡的风光风物风情风俗怀着深切的眷恋。因此,他的绘画题材多是取自这些大自然中的风光风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为百虫写照,为百鸟传神”。他画的花鸟画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四时不绝之花,出自他手下的不下一百余种,几乎没有一样不是人民群众所熟悉且喜爱的。古今中外能画出这样多的农村风光风物和花鸟虫鱼的画家实属罕见。他独树一帜,大胆地画出山花野草和农家菜蔬,有些是别人从来不画或很少画的芋叶、稻草、乌蒲子、半夏草、剪刀草等。特别是像柴耙、粪箕、锄头、算盘、秤杆、蓑衣、斗笠扁担之类农家不可缺少的农具和日常用品,过去作为“风雅”的画家,一般认为这是不能登画室大雅之堂的“俗物”。齐白石却毫无世俗的偏见,对于这些极普通的农村风物,始终以亲切的感情再现于笔底,同时赋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变“俗物”为艺术精品。
齐白石的画有许多反映农村生活习俗的佳作。在湘潭农村儿童们喜欢在塘边用小棉花团钓虾玩,齐白石老年回忆起儿时钓虾趣事,曾作《儿时钓虾图》,画面充满童心童趣,画上题诗:“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铒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莒蒲是此花。”讲到“虾”,使我想起齐老童年时,曾有一次下田工作后,坐在星斗塘边洗脚。突然被塘中的草虾咬了一下,流了血,之后齐白石再不敢在塘边洗脚了,想不到,后来竟以画虾而名重一时。
湘水有潭情不浅,卜期为咏鹿门诗。”齐白石早年题赠湘潭女诗人菊隐的诗句,诗中表达了白石老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无限思念之情。
白石老人在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和漫长艺术生涯中,与故乡结下了不解之缘,尤为可贵的是,他在成名以后的日子里,更一直没有忘记过生他养他的家乡故土。1909年他46岁时,重游东粤同年10月返湘,结束“五出五归”,成为一代画坛巨匠。这期间,他对家乡始终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宅边枫树林,独坐无邻里。忽闻落叶声,知是秋风起。杏子坞外山,闲行日将夕。不愁忘归路,且有牛蹄迹。这是齐白石回忆早年家乡生活情景的诗作。他把家乡的枫树坳、杏子坞都写人了诗中,更使人仿佛听到了山坳中的“落叶声”看到了村陌上的“牛蹄迹”,真是乡情如织,缕缕情深。
家乡的生活不仅大大丰富了齐白石写诗作画的素材,而且使他将创作对象引向故乡的民间,使其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山塘茅屋、竹篱柴扉、牵牛藤蔓、白菜萝卜、辣椒丝瓜、鱼虾蛙蟹、猪牛鸡犬,甚至蓑衣斗笠、锄头扁担等等,都融人了他的笔底,化为一幅幅美妙丹青。
1910年2月,齐白石因家里人口增多,房屋拥挤,遂携妻子儿女由星斗塘搬迁到白石铺附近莲花寨下的梅公祠定居。齐白石称之为“百梅树屋”。后来在园内添盖一间书房,先后取名“借山吟馆”、“借山馆”,白石老人称因为此山不为已有,只是借来居住之意。齐白石自此也号称“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借山门客”。这里梅花繁茂,每到冬天,从莲花寨到余霞岭一带20余里,路旁全是绽开的梅花,如雪铺地,香气袭人。所以白石老人将自己的居室取名“百梅书屋”。后来他有诗写道:
最关情是旧移家,屋角寒风香径斜。
二十里中三尺雪,余霞双履到莲花。
梅公祠屋前屋后,齐白石亲手栽有许多木芙蓉,每到深秋时节,鲜花怒放,烂漫多姿。齐白石在梅公祠生活7年,每日致力于读书、绘画、写字、吟诗等活动。其名画《借山吟馆图》始作于此。定居北京后,还时常回想起这处旧居,并情不自禁题诗道:
廿年不到莲花峰,草木余情有梦通。
展露替人垂别泪,百梅词外木芙蓉。
1917年齐白石旅居北京后,曾画有一幅《扶梦还家》,画的是他梦见自己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回到了白石铺寄萍堂老屋。屋前,有一儿童笑着向白发老人走来,好像是问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面对幼童,齐白石茫然不知所答。物换星移,世事沧桑,老人思绪万千,真有贺知章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之慨。画毕,齐白石在画上题诗一首,诗中曰:“梦中大胆还家乡,且喜儿童出户迎。
齐白石54岁定居北京以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且年老体衰,行走不便,因此仅四次返乡。关山阻隔,音讯不通,齐白石思乡之情与日俱深。曾有《三月初三日夜梦到家》诗云:
无忧无患要无家,北宁南逃感物华。
一夜梦归人不觉,闭门深处发梨花。
1935年,就是齐白石最后一次返乡。这一次,他带着当时只有7岁的小女儿齐良芷回到了老家星斗塘,并在星斗塘住了几天。在乡间他带着良芷去祖山为母亲和祖母扫墓。他边扫边对女儿深情地回忆及讲起儿时事。这次之后,齐白石再未回过故乡,但他非常怀念故乡和亲人。他曾多次嘱咐儿女回乡下探视亲人。
1949年,齐良芷第二次回乡省亲。她照父亲的咐走遍了父亲所熟悉的故乡的每一个地方,见到了父亲所怀念的每一个还健在的亲友。良芷回京后,齐自石向女儿询问了家乡的情况,良-一讲述了她在乡下的所见所闻,并带回南方亲人对父亲的问候。她告诉父亲:“您栽的果树已经成林,曾祖母的坟完好如故,您所怀念的亲友故人,一切都好。”齐白石听后非常激动,欣然提笔,作了一幅“晚霞红似火,归鸦绕树梢”的写意画,以抒发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同时题诗一首:
岳麓丹枫云绕,西湖碧流藜环。
颐养天年安泰,杖烟归去湘潭。
晚年齐白石思乡情更切,念旧情更深,越到垂暮之年,这种情感越更是与日俱增,乃至成为一种“思乡病”。他时常想起童年时一起捉青蛙、抓虫子、牧牛砍柴的小伙伴。他对儿子们说:“这些人不知是否还活着?他们在哪里?要是能见见他们多好啊!”他更想念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时常在梦中回到了故乡。
每当他怀乡之情无法以言语表述时,他便用画和作诗来表达和寄托这片思乡之情。齐白石的小女儿齐良芷回忆说,她父亲的晚年,几乎就是在i种情感中度过的。特别是父亲60岁以后,怀念故乡的情状,简且像-个孩童。他经常自言自语:“我要回湘潭去!”70岁以后,齐白石这种思乡情逐渐变成一种思乡病,每当谈到白石铺老家,他就不能自己,嚷着要回湘潭去。他特别怀念儿童时代在家乡摸鱼、捉虾、采菱、挖藕以及上山砍柴、牧牛放鸭的日子,讲到那些儿时的旧伙伴,他就感到亲切不已。如果偶然想起甚至站起来哭喊着:“我要回湘潭去!我要见他们去!”尽管儿女们一再安慰,仍不奏效。文化部领导得知后,便来白石老人家安慰,老人依然不听,用手捂住耳朵,说:“我不听,我要回湘潭去!”家人们只好把这种“病态”叫做“返老还童”。这种“思乡病”一直延续到白石老人生活的最后一息。
正由于白石老人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有对乡土、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对和平、对未来充满着真诚的爱,通过他的笔墨,把这种情感注人每幅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画中,表现出无穷生命力来感染和激发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怀,不单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移情予人以深刻的教益。
齐白石以丰富的感情,生动地反映生活。他画中的泥土气息出乎自然,毫不强求,看似平凡,却又感到极不平凡,比生活更美更为可爱。齐白石用民间风情去冲击画坛,丰富了中国文人画,给文人画注人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文人画向民间化、大众化的历史性的转变。(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收藏书画,就找“白石传人”的齐白石书画院,版权所有,现场创作,齐白石画派,百年传承,一脉相传,只做真迹书画,集聚众家之长,现场创作,可根据藏家要求定制字画,可合影!常年售收高端书画,寻找合作高端书画经纪人、合伙人、大区负责人,主要运作齐白石生前的同款画画毛笔、齐白石画虾专用宣纸、齐白石墨块、齐白石自制颜料配方、齐白石画工笔草虫秘法、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藏父亲齐白石书画遗作真迹展及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自藏书画名家专场拍卖、齐白石传人、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致敬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重现齐白石笔下的微观世界书画展等项目,还有运作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徐悲鸿、齐良芷、齐媛媛、齐良琨(齐子如)、齐良迟、齐良已、齐良末、齐秉正、齐秉颐(齐九十)、齐自来、齐秉慧、齐晓溪、齐展仪(齐秉声)、齐秉淑(齐二澄)、齐寿余、齐育文、齐丽霞、齐由来、齐佛来、齐慧娟、齐硕、齐景山、齐水莲、齐燕君、齐社君、齐驸、齐艳芳、齐艳喜、齐晓清、齐晓红、齐江山、齐昆山、齐君山、齐世源、李可染、李苦禅、娄师白、郭秀仪、王森然、王雪涛、卢光照、王漱石、王天池、王文农,杨秀珍、傅石霜、王铸九、崔广五、汤发周等齐白石传人价值百千万以上的书画、印章真迹作品,亦可接受NFT、数字藏品、元宇宙、、跨界品牌联合,文化赋能资源整合等操作,欢迎有实力的网络公司竞标。(图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本文图片素材选自:齐良芷眼中的齐白石、齐白石书画院、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国之瑰宝》-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正在征稿中,欢迎各位藏友投稿: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