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憋屈”的农家年,说出了多少农村学子的心声
这两天,一篇《寒假回家住的憋屈》刷爆了社交平台。文章里的照片显示的是满屋的旧物、漏雨的屋顶、糊着塑料袋的窗户。发帖的研究生妹子说她“不敢带同学回家”“晚上洗澡要去公厕”。
看着评论区里翻滚的情绪,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村教育议题的记者,我忍不住多聊聊这个话题。
过去20年采访中,我见过太多在城市打拼的农村学子。他们有人住在写字楼里工作,有人开着豪车,但回到老家时,常常要面对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小伙子跟我说:“我爸把破旧的农具都舍不得扔,说是留着纪念。其实我知道,那是他们辛苦大半辈子的见证。”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2亿人在城市打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教育实现了阶层跨越的农村学子。他们普遍面临着类似的困扰 - 城市的生活习惯与农村老家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落差。
农业大学一位研究农村社会学的专家告诉我:“这不单纯是贫富差距的问题,更多是两代人生活理念的碰撞。年轻人追求品质生活,父母那一辈却习惯了能省则省。”
我在河南农村见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女孩买了一台新冰箱送给父母,但父母觉得“太浪费电”而不愿使用。女孩气得直跺脚,父母却说“你不懂,过日子就得会过”。
在浙江调研时,一位基层干部跟我分析说:“农村老一辈吃过苦,节俭成了习惯。子女想改变父母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好意,但方式方法很重要。”
给大家分享个案例。江苏的小王是位软件工程师,每次回老家都想说服父母装修房子。但直接提建议总是碰壁,后来他改变策略,先帮父母修缮了卫生间,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改善带来的便利。慢慢地,父母开始接受他的建议。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76元。但在采访中我发现,不少农村家庭虽然有钱,但改善生活的意愿不强。
对此北京一位社会心理学者分析说:“很多农村父母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到子女教育上,形成了'手里有钱也不敢花'的心理定式。”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年轻人:和父母沟通要有耐心从小事做起改善家里条件尊重父母的生活习惯适度引导不要强迫
农业部一位负责乡村振兴的官员对我说:“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但最终还是要靠年轻人带动农村家庭观念的改变。”
张望远方的时候,别忘了脚下的路。那个让你感到“憋屈”的家,曾经供养你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