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察者网刊发了署名黄丽芬题为《农村出现新“读书无用论”》的文章,分析了目前一些农村家庭中流行的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现象,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民面对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现实,在子女教育上产生了许多困惑。
从历史维度看,“读书无用论”并不是一种新现象。比如21世纪初打工潮兴起,许多农村家庭因教育资源短缺、学费负担沉重,或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如重男轻女),选择让子女放弃学业,早早外出务工。而新的“读书无用论”则是在农村经济转型、教育普及程度提高的背景下出现的。与以往的辍学打工不同,这一代农村父母具备更浓厚的教育意识,对子女期望更高,但与此同时,又面临着教育支出高企、回报不成比例等新问题。新的“读书无用论”反映了农民对于农村教育成本和教育质量的焦虑,毋宁说,背后更多是一种基于“理性人”的经济选择。
应该说,新“读书无用论”依然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产物,而农村内部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城乡差距,则加剧了这样的不均衡。例如,许多农民家长意识到县城的教育质量较好,但由于资源有限,公立高中学位少,很多家庭不得不将孩子送到私立高中。私立高中学费高昂,且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家庭的经济压力和有限的教育选择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冲突。所谓新“读书无用论”,并不是说知识无用,而是农民教育上的投入和消费性价比太低,选择有限。农村子弟若想跨越城乡、地域障碍获得较优质的教育资源,成本极高。
“读书无用”的另一个面向,是农民的孩子到底应该学什么?从大趋势看,教育自身面临诸多挑战,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生剧变,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许多人质疑传统教育是否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反倒凸显出来。尤其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更是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未来道路。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能为孩子提供一技之长,还能与社会需求对接,帮助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农民家庭需要的不仅仅是普及化的教育,更需要符合实际需求的技能教育,帮助孩子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找到立足点。
当然,好的教育体系应该为所有孩子提供与其禀赋与能力相匹配的公平机会,并不是说,针对农村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面向农村就业市场。来自湛江农村普通家庭的梁文锋,通过接受良好教育,专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研发,最终创办了DeepSeek。他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是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回报的正面例子。在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大潮下,农村出身的青年一样可以在高科技等前沿领域有所建树,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梁文锋的例子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上升。
因此,帮助农村学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关系到无数农民家庭、农民孩子的命运,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农村地区更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新生代,以适应经济转型带来的新要求。
从这个角度看,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应该成为反思和改进农村教育的契机,国家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如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等,来回应农民的教育焦虑,重建他们对教育的信心。 □吕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