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德成,今年62岁,出生在河北农村。
初中毕业后就没再读书,那个年代,家里穷,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
我是家里的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种地养家,靠着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
为了过上好日子,我拼了命读书,全家人也倾尽全力支持我,最终,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中师,成为了一位人民教师,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如今,我和老伴住在县城里,儿子在外地成家,过年才会回来团聚。
我退休两年了,每个月的退休金有7200块。
这是我这些年到处打拼的结果。
当年为了能在城里买房,我拼命干活,没少吃苦头,但现在住上了楼房,不用再担心风吹雨淋,心里还是觉得值。
儿子现在也有自己的小家,虽然不常回来看我们,但偶尔打个电话,发个视频,日子也算平静。
前几天的一场小学同学聚会,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天发生的事,至今让我难以释怀。
小学同学聚会是在腊月十五那天组织的,班长提前一个月就在班级群里招呼大家。
说实话,这个班级群我进了快两年了,平时很少说话,除了翻翻大家发的老照片,看到谁生日了点个赞之外,基本没什么存在感。
这次聚会,听说连老班主任也会来,大家都挺兴奋的。
老伴劝我别去,说这种场合无非是比谁过得好,看着闹心。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这些人都是一起读书长大的,小时候没少帮衬我,聚一聚也算叙旧。
聚会那天,地点定在县城一家挺高档的饭店。
我提前选了一件新买的羽绒服,穿上看着精神不少。
到了饭店门口,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有的在抽烟,有的说笑,气氛很热闹。
我认出了几个小学时的同学,岁月在每个人脸上都留下了痕迹,有的发福了,有的头发白了,但那种熟悉感一下子就回来了。
班主任也到了,已经80多岁了,精神却很好,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
她一看到我,就喊出我的名字:“德成,你来了!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我赶紧上前扶住她:“还行,还行,老师您身体真硬朗!”一句话让她笑得合不拢嘴。
一开始,大家聊得很开心,说小时候谁和谁打过架,谁作弊被抓,哪些人偷偷摘过村里果树的桃子,聊到激动时,笑声不断。可渐渐地,话题就变了味。
有个同学提议大家说说现在的生活状况,尤其是退休后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有人开玩笑说:“咱们也算是老年人了,现在比的不是谁混得好,而是谁的退休金高。”话音一落,大家都笑了,有人还附和:“对对对,退休金才是硬实力!”
这时,班主任笑着问:“那咱们班谁退休金最高啊?都说说看。”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报数字。
“我一个月4500,够用就行。”
“我才3800,早知道当年多干几年,档次就高了。”
“我6000多点,反正孩子们都独立了,自己花着够了。”
轮到我时,我犹豫了一下,说:“我7200。”话一出口,周围瞬间安静了两秒,随即有人笑着打趣我:“哟,德成,厉害啊!都说你厉害,果然是真的!”
我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其实,我知道他们什么意思。小时候,我家穷,穿的衣服都是捡弟弟妹妹的,连学费都是邻居们凑的。现在我过得稍微好一点,他们心里难免有些想法。
果然,接下来的话题开始围绕着“钱”转了。
有人问我是怎么赚的,有人说我肯定运气好,还有人提到听说我儿子在外地工作,问是不是挣了大钱。
我只能敷衍着笑,心里却有些不舒服。从前那么要好的同学,现在却像是在审视我一样。
聚餐结束后,班主任提议大家合影留念。拍照时,我站在后排,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心里五味杂陈。回家的路上,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果然,聚会后没几天,班级群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有人发照片,有人发视频,还有人开始在群里讨论谁谁谁过得好,谁谁谁混得差。我隐约感觉到,有些话是在暗指我。
有一天早上,我刚打开手机,就看到群里有人发了一段话:“小时候穷不怕,关键是人要懂得感恩。有人现在有钱了,别忘了当年是谁帮的你。”虽然没点名,但我知道是在说我。
后面还有人跟着附和:“就是,有些人啊,翅膀硬了,就不认人了。”
我当时气得手都抖了。本想回几句,但老伴拦住了我:“别吵,退群吧,这种人不值得。”我想了想,叹了口气,最后退出了班级群。
这一周,我的心情一直不太好。躺在床上时,我总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候大家都很单纯,互相帮助,哪像现在,满嘴都是钱。我也想过,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但转念一想,自己不过是实话实说,难道连这个都不行吗?
老伴劝我别想太多:“人老了,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日子,别为了这些事情生气。过几天儿子回来,咱们一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点了点头,心里却有些感慨。也许,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的会随着时间和生活的差异渐渐拉开。那些曾经的感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算计。
回想起那场聚会,我有些后悔去了。不是因为说了7200,而是我发现,有些人和事,早已回不到从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