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2日电(记者吴振东)寒假里,不少高校学生又“解锁”了一段人生新旅程。他们或走上平凡岗位,体会劳动者的艰辛;或深入工厂车间,感知经济发展的脉搏;还有人化身“推介官”,用自身所长为家乡“代言”……
铁路上海松江站内的东华大学学生志愿者(左)。新华社发
假期伊始,东华大学大三学生朱涵报名成为铁路上海松江站的一名志愿者,协助做好站内秩序维护及旅客引导、答疑、行李搬运等工作。这是一座在今年春运前启用的新站,旅客对站内环境难免陌生,朱涵的工作繁忙、琐碎。
穿梭人流中,朱涵最关注老人和孩子。一位老人不慎丢失了身份证,发现时已临近开车,而心急的老人怎么也想不起身份证号。朱涵和小伙伴们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以最快速度办出了临时身份证,顺利地把老人送上了返乡列车。
“同样的提示每天要重复千百遍,有时还要面对抱怨,但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并会在心里和每位走上站台的旅客道别。”朱涵说,车站志愿服务让自己学会了如何在高压、枯燥工作中保持专业和耐心,服务他人也是在完善自己。
车站是春运的起点,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桐予在这里为返乡人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今年寒假,她连续第三年在铁路庄河北站“支摊”,边展示剪纸技艺,边赠送作品,为车站增添了一份温暖年味。
为契合蛇年氛围,王桐予精心选择了“蛇盘兔”“连年有余”等传统吉祥图案,提前制作了近50幅作品,一上“摊位”便吸引了众人目光,旅客甚至自发排队“预订”王桐予手中正在剪制的作品。“看到旅客们拿到作品时的喜悦,我也很高兴。”王桐予说。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桐予(左)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新华社发
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是认知国情的生动课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刚刚结束的一次实践,让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吴乐虎对这句话有了切身体会。
今年寒假,在学校选调生基层服务协会组织下,吴乐虎与几位同学赴广东省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进行政务实践,内容以调查研究为主。十天时间,他们深入湛江多个县区,访农户,听民声;进企业,观发展,每天调研时长近10个小时,将所思所想写成了万余字的“湛江市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研究”。
“我们的思考并不成熟,但获得的成长却很实在。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检验真知、增长才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吴乐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