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阅读更多文章


近期,有媒体在重庆市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推进会暨重庆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获悉,重庆市教委当天印发《重庆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南(试行)》,为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提供了行动指南。

《指南》明确,高校开设不少于2个学分(32—36学时)的心理健康必修课,每学期开展1—2场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专题讲座或报告,多途径开设生命教育等特色心理健康选修课,打造一批有重庆区域性或学科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金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的育心功能。

教育部已明确,将心理健康必修课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身心成长、知识储备、健康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受到升学就业和恋爱等问题的影响,大学生容易遭到心理问题的困扰。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仅有一半的大学生无焦虑风险(54.72%)。男生抑郁风险略高于女生,而女生焦虑风险略高于男生;另一方面,城镇户口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显著高于农村户口,重点院校的学生抑郁焦虑风险也比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高于专科生。

此外,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202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面对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出现年轻人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亟须得到改善,否则可能危及社会凝聚力和生产力。

这项研究由澳大利亚奥尔根青年心理健康卓越中心执行主任、精神病学家帕特里克·麦克戈里主导,主要在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高收入国家进行。研究吸引了全球50多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心理疾病年轻患者参与,耗时近5年。

研究发现,在10岁至24岁人群中,心理疾病至少占到总体疾病的45%,但全球卫生预算中只有2%用于心理健康照护。即使在高收入国家,也只有不到一半的心理疾病求医需求得到解决。“这是我们迄今遇到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麦克戈里说,相比其他重大疾病,心理疾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由伦敦国王学院主导的一项附带分析说,支持报告结论的证据大多来自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年轻人面临的情况可能更严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该问题也备受重视,官方文件多次提及。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多项高校需要落实的措施,首先就是要求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并强调高校配备至少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按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或限定选修课。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不止必修课

除了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其他相关的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进一步筑牢校园心理健康的防护堤坝,全方位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测评,注重对测评结果的科学分析和合理应用。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辅导员、班主任每月要遍访所有学生寝室。

重庆市发布的《指南》也提出,高校在新生入校后,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排查,重点关注面临入学适应不良、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建立一套动静结合的全方位监测机制。完善家校协同工作机制,每学期面向重点关注学生家长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讲座,提升家长防治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的能力和信心。

落实到高校,山东大学心理选修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有力补充,以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养成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五育并举,系统集成,构建以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为基础、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为依托、以亲密关系建立与维护为抓手、以情感能力教育为核心特色的选修课课程群。该校将通识核心课、选修课与暑期精品课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第二课堂相贯通,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相衔接,课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补充,校本课程与国际课程相融合等。

新乡工程学院打通了“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家庭—医院”六方联动心理育人通道。做好“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链条的培养培训,构建家校联合平台,并与属地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学生心理健康转介“绿色通道”,确保学生能够及时获得精准、专业医疗支持。该校每年还在开展全体在校生心理普查,并结合新生入校、考研、毕业等关键时间节点,围绕入学适应、毕业焦虑、生命教育等不同主题,举办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培训、素质拓展等多元化活动。

值得一说的是,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馈,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例如麦可思研究发现,某校2021-2022学年学生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为85%,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具体来看,该校大一至大四学生接受比例最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均为“心理健康课程”,其次为“心理咨询”。此外,该校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帮助最大的方面是“了解自我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68%),其后依次为“客观评价自我身体条件、行为能力等”(57%)、“解决个人出现的心理问题”(46%)等。同时,一些方面需加以改进。据该校学生反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是“课程内容应更贴近学生实际(38%)、“课程授课形式单一”(37%)、“心理咨询机构条件不完善”(31%) 等。这提示,学校或可结合学生所需改进课程内容,同时通过丰富课程授课形式、改进咨询条件等,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实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人际交往、未来职业发展及整体的生活质量等,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一方面,高校应当主动作为,开设专业且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全方位、多角度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需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动提升心理健康意识。

来源丨麦可思研究整理自重庆日报、解放日报、教育部网站、各省教育厅网站、麦可思研究等

本公众号转载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敬请告知我们更正或删除

2、

3、


◆ ◆

999元解锁寒假精选课程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