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君的话
年轻人希望短视频多些增进代际理解,传播正确科普知识的内容。
每年春节,最有年味的就是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甭管是“吐槽”还是赞美,边看节目边唠嗑,也算得上是一种团圆的具像化。
但今年我发现,家中四口(我、父母以及哥哥)看五个屏幕,一个电视,四部手机,电视上是节目,手机里是短视频,每个人的短视频内容都不一样。我和哥哥的是萌宠、搞笑段子、是刷屏的科技新闻DeepSeek;爸妈手机里的却是不知真假的“科普”,事关家庭运势的“年俗”以及少不了的反映家长里短的短剧,内容包括:婆媳关系,邻里纠纷,偶尔还有点穿越爽剧。
回乡期间和同龄人聊天,不少年轻人都有共同的感受。平时大家出门打工,留守家乡的父母靠刷短视频打发无聊,这原本是件好事,可短视频的内容却五花八门,短视频似乎成为父母们的“新老师”,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习惯。
有年轻人表示,最令他难以辩驳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短视频向父母传递了深深的“进口危机”。
大年初一拜完年,考虑到家里人都不太饿,母亲主张简单做点菜,等他一进厨房发现桌子上摆的都是一些萝卜丝等凉拌素菜。
等询问后才得知,父母从短视频了解到,很多蔬菜、水果又都有添加剂,催熟剂,因此专门找街边小摊买了点自种的蔬菜,“这样吃起来才健康”。
“我劝他们,年纪大了还是要注意多吃肉蛋奶,增加蛋白质,他们却说牛奶、鸡蛋添加剂最多。说着还列举了好多添加剂名词,很多我都说不上来。”小伙伴无奈地吐槽。
还有人表示,逢年过节,打着科普“年俗”的短视频更是“大行其道”。“听说大年初一不让开柜门,我爸妈让我除夕睡觉前就要把衣服收拾出来,第二天谁也不能开柜子。”
一位年轻人吐槽说,父母手机上的短视频总是充斥者一股“科幻风”,“水面上升起两条大鲤鱼”、“两匹马驮着钱走进家门”,简单合成的画面往往都能赢得父母的“红心”。
一位还没成家的年轻人表示,短剧也成为父母教育自己的“依据”,“您看看视频上演的”、”短视频上就有类似的案例”,“虽然爸妈是好心,但总感觉爸妈被骗了。”他笑着说。
事实上,不少人表示,与自己和父母交流相比,短视频更容易取得父母的信任。有人说,父母看了个“反催婚”的视频后对自己就理解不少。
“要是能多传播一些增进理解,正确科普知识的内容就好了,这样我们在外工作才更放心、更安心。”某年轻人这样总结说。
—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漫画 勾建山
记者/编辑|杨宝光 统筹|陈凤莉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