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毛泽东军事文集》和毛主席、周总理、彭总、聂帅《年谱》等刊载文献/史料:

1932年,自国军先败“1.28淞沪抗战”、再败“长城抗战”始,日关东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热河/承德、察哈尔/张家口、内蒙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以东之归绥/今呼和浩特、绥远/今包头等,国土尽丧;继东北诸省之后,华北亦成为抗日战争的最前沿;日本鬼子为巩固侵略硕果、图谋持续扩大侵略利益,除了在山海关东/内蒙中东部部署的日关东军外,再于山海关西、包括今京津地区,专门的组织、部署了一支强悍精干兵力“大日本帝国华北驻屯军”;约四年多后,他们一手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1935年6月29日,在党中央政治局(两河口)扩大会议上,博古/秦邦宪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作《关于华北事变、日军向北平进攻》时事政治报告。

8月下旬,川西高原毛尔盖的索花寺,刚刚就任中共中央“军事领导第一负责人”的毛主席,在他首次提议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军事战略/方针)扩大会议上郑重指出:现在,中共和红军不应该退却,应该向东进攻;这不是去继续“打内战的方向”,而是要去“打侵略者/日本鬼子的方向”…。

12月,在陕北瓦窑堡/今子长市的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指出:“关于战略方针:要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一九三六年应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扩大红军。红军行动要放在`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苏区’两项任务之上。”红军应该“到山西去,准备击破阎锡山的晋绥军主力,开辟山西西部五县以至十几县的局面,扩大红军一万五千人。…”

29号,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毛主席强调:“我们东征及长征都是为着抗日……。”

1936年1月17日,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毛主席说:“(目前)我们向南、向西、向西北,文章不好做。”“(红军在)山西的发展,对陕北帮助极大,我们要下大决心到山西。政治局随军行动,陕北组织中央局。”

19号,新近组织的中央军委毛、周、彭签发《东进抗日及讨伐阎锡山命令》:“英勇的抗日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同日本直接开火;……。”

显而易见的:在中共和红军跌入最“低谷”那段时间,毛主席胸怀里“长征就是去抗日,东征就是去打通抗日路线,就是去准备同日本鬼子直接作战”,一直都是万事不可替更之历史沉重!

在毛主席首次提出红军“应当向东进攻”后五个月,红一方面军1、15军团万余人扫荡前进,陆续进至晋陕大峡谷黄河段右岸之宜川、延长、延川、清涧和绥德一线,占据了“向东出发,打通抗日路线”之攻击阵地…。

在党史/军史方面“红军东征”有些许清淡,甚至没有能戴上“战役”的光环。这可以理解、但有些困难…。

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第39军分别是当年红一方面军1军团四师和15军团的传承人;在共和国“抗美援朝”立国之战中,他们被誉为“万岁军”、“千岁军”;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总统/军事统帅尼克松首次访华提出的一个特别“请求”,便是参访第39军…。

蹊跷在于:七十天左右的东征,1军团、15军团这两支“铁拳钢锤”部队的歼敌数额,仅仅是“微不足道”的约7个团、俘四千余,在单位“天”歼敌数方面,既不如之前“直罗镇战役”,也不及半年前红四方面军第4、30两军川西高原“包座战役”,甚至名气逊于“抢渡大渡河战役”、“腊子口战役”?

更大的疑惑是:在党史上/军史上,红军东征时、党中央政治局“随军行动”,是长征结束之后的第一次、亦是最后一次,何为?

历史真相只有一个:万余红军高举着“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旗帜,跨越天堑黄河,于敌重重围追堵截中,辗转晋地三千多里,横扫晋西北、晋西南七十天左右,“只”为办妥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为准备抗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营造逼“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或渡让抗日路线的汪洋大海;

另一件大事是,续解决党中央(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遗留的几项“重大问题”。

附注:下篇“②红军东征/党中央晋西会议之东征(上)”,敬请关注,谢谢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