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去世前写下一曲悲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道出了祖国长期不能统一,无数家庭一家两安,骨肉分离的凄楚悲凉!
造成这一切的首恶者固然是美国,但蒋介石在关键时刻首鼠两端,投机取巧,以致一再错失和平统一良机也是重要原因。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误判形势,以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要改变"二战"后的"利益格局",便不仅出兵为李承晚"站台",而且把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使我军不得不暂时中止了解放台湾的步伐。对此,蒋介石当然是欣喜若狂。他梦寐以求的美国重新介入国共之争的这一天终于来了。早在1949年夏,得知美国政府准备抛弃国民党政权后,为了继续把美国和自己绑在一起,蒋介石就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访问了和美国有"共同防御"关系的菲律宾和韩国,企图组建"亚洲反共联盟"。只是由于李承晚提出了远超过蒋介石承受能力的"要价",蒋介石才不得不作罢。现在,朝鲜战争爆发了,蒋介石一心只想着怎么"拱火",恨不能马上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他坚信,唯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才可能"翻盘"。他不顾麦克阿瑟的再三拒绝,几次要求派兵参加朝鲜战争,扩大事态,同时,他还租用了南朝鲜靠近中国周边的一些岛屿,作为攻击中国大陆的海、空"中继站"……蒋介石只想着"挟洋自重",恢复自己的天堂,却没想到,美国的目的是要以台湾海峡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天然屏障,既不会允许大陆解放台湾,也不会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军没有赖在台湾的理由了,可蒋介石和美国却都不愿美军离开。蒋介石知道,一旦美军撤走,台湾很快就会被解放,而美国则担心"共产主义"会由此冲破"第一岛链"。这对蒋介石和美国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怎样才能让美军驻台名正言顺呢?蒋介石决定把自己绑上美国的战车,要求和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赋予美国驻防台湾的"法定"义务。
蒋介石也许并不愿意分裂中国,但他在明知美国正在图谋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引狼入室",这就反映出了他的短视和狭隘。相比之下,毛泽东却宁可与赫鲁晓夫"闹翻",也要断然拒绝"联合舰队"、"长波电台"的提议,其战略远见和爱国情怀,远不是蒋介石能望其项背的。
面对美台合谋和国内工作重点已转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上面的新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暂时搁置解放台湾的计划,积极争取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通过和平谈判完成统一大业。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呼吁,希望蒋介石以民族利益为重,让美军撤出台湾,与大陆进行和平谈判。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和为贵","爱国一家","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可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国共已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1957年4月,在欢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的酒会上,毛泽东再次宣布,"我们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党的"八大"还把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内容写进了政治报告。
为此,中共方面主动采取了很多具体的行动。
1956 年春,毛泽东派著名政治活动家章士钊专程前往香港,通过受台湾当局控制的《香港时报》负责人许孝炎向蒋介石转交了中共中央关于重开国共谈判,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和平统一的一封信。信中,有毛泽东亲笔加上了"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一语。毛泽东表示,欢迎蒋介石能回故乡看看。
看完毛泽东的信,蒋介石沉默良久,方才表示,要仔细思考一下再做决定。这时,美国和蒋介石的矛盾已日渐暴露。蒋介石本是要美国帮自己"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美国却不断图谋将台湾问题国际化,意图分裂中国。而大陆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蒋介石一方面不得不对毛泽东暗生佩服,另一方面,又不愿做祖国分裂的罪人,便决定试着和大陆方面接触。
1957年3月,根据许孝炎的推荐,蒋介石派宋宜山代表自己前往大陆和中共方面接触了解一下,顺便探一探中共的底。宋宜山是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也是蒋介石的学生,政治上自然比较可靠。其弟宋希濂被我军俘虏后,被关在北京功德林监狱,宋宜山正好以探亲的名义前往北京。
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和宋宜山经过多次磋商,达成了四点共识: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台湾在中央政府的统辖下,享有高度自治权;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权的领导;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据说,周恩来在会见宋宜山时还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祖国统一后,蒋介石的个人地位不会低于正国级。这和"重庆谈判"时,蒋介石给毛泽东的地位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将访问、谈判的情况以及个人的一些观点写成材料交给了蒋介石。但蒋介石看完报告后却很不满意。原来,宋宜山在报告中对新中国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让蒋介石颇不自在,认为宋宜山"被洗脑"了,立场有问题,便不再理睬宋宜山,而另外找到一个叫曹聚仁的记者担任自己和北京之间的"信使"。曹聚仁是章太炎的高足、鲁迅的挚友。在大陆,他是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的学生,在台湾,他是蒋经国在赣南搞"新政"时的"知己",而曹聚仁还曾当过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记者,此时为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和共、国双方要人都有很深的交往,常在大陆、台湾、香港间穿梭往来,多次为共国两党牵线搭桥。
1956年10 月3 日,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抵达北京,毛泽东没有去迎接,却在中南海接见了他特地从香港召来的曹聚仁。毛泽东要曹聚仁向蒋介石传话:中共方面肯定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起的积极作用,只要蒋介石愿意回来,他所提的所有条件、意见,大陆方面都会认真考虑。
曹聚仁
曹聚仁知道蒋介石有很深的思乡情结,同时也为了真切地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情况,会见结束后,曹聚仁就来到了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镇,参观了蒋介石寓居过的丰镐房和蒋经国住过的文昌阁,还代表蒋氏父子到蒋母的墓园扫了墓……
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写信给蒋经国,详细谈了自己与毛泽东的会见情况和对新中国的认识,以及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看法,和宋宜山报告的内容大同小异,同时寄去了他在溪口拍摄的照片。但是,曹聚仁的信却如泥牛入海。原来,国际局势的变化动摇了蒋介石的态度。1956年底的波、匈事件发生后,在我党主动开展的整风运动中,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借机否定共产党领导,要求"轮流执政"……这无异于给蒋介石打了一针"强心剂",他以为社会主义阵营就要分崩离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要"垮台"了,他又能"光复大陆"了,便没有对毛泽东的善意做出回应。
1958年8月的金门炮战后,毛泽东对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更加坚信,在共同反对美国阴谋搞"台湾独立"、"一中一台"的过程中,两岸完全有可能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毛泽东在亲自起草了《告台湾同胞书》中向蒋介石喊话:"美国人是靠不住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此时,美国人正想把蒋介石搞下去,把"听话"的陈诚扶起来,蒋介石的地位岌岌可危。对此,毛泽东站出来,对蒋介石给予了支持,他在多种场合公开表示,"台湾还是在蒋家父子手里好","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同他合作","国家统一后,蒋氏父子可以照原有方式生活,还可以保留军队,继续搞三民主义。"作为金门炮战的胜利方,毛泽东如此给力,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蒋介石虽然对毛泽东心存感激,却偏偏对毛泽东的提议无动于衷,在新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蒋介石更是上窜下跳,不断进犯我沿海地区,以为可以"火中取栗",实现反攻大陆的"黄粱美梦"。
1963年1月,周恩来将毛泽东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指示、设想总结归纳为"一纲四目"的对台工作方针。"纲"就是"台湾回归祖国","四目"则是大陆对台湾方面所做的四点承诺:(一)台湾归回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台湾领导人全权处理;(二)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领导人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四)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这也是我党后来明确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的主要内容。 如此优厚的条件,宽容的气度,连蒋介石自己都"没想到",以为是中共的统战手段而置若罔闻。直到1965 年,李宗仁回到大陆并受到热烈欢迎,在国际上和国民党内部都引发了剧烈震动。面对人心思归和多方面压力,蒋氏父子不得不再次思考与大陆和平谈判的问题。这次,蒋经国亲自出马,乘坐一艘军舰把曹聚仁从香港接到台湾日月潭,和蒋介石一起商讨和平谈判的问题。见面后,曹聚仁将毛泽东手书给蒋介石的一首《临江仙》词拿了出来。毛泽东用"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邀请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的诚意。对此,蒋介石要曹聚仁转达他对毛泽东的感谢。曹聚仁观察到,说这话时,蒋介石的眼睛有点红。
蒋介石祖坟
紧接着,蒋介石和蒋经国、曹聚仁一起,连续几天关着门对曹聚仁受中共委托带来的"一纲四目"逐条进行了研读、讨论。最后,他们拟定了六条答复: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二、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20 年为期,期满再洽商。三、台湾不再接受美国任何援助。如果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4 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厦门和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台湾。五、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六、台湾现任官员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这六条,除了第四条和第五条此前少有提及,需要讨论外,其余各条都不是什么新内容。和平统一的曙光终于就在前面。没想到,关键时刻,蒋介石再一次"尿了床"。文化大革命中,个别群众组织出于义愤,自发地跑到奉化溪口蒋家"祖坟",捣毁了慈庵,虽然没有惊动遗骨,而且很快就修复了,但仍让蒋介石恼羞成怒,连声"娘希匹",嘱其儿孙"永记此一仇恨不忘。"当然,这毕竟只是家事,还不是主要原因,更主要的是,中苏之间"撕破脸"了,领土争端不断升级,冲突、摩擦连续不断,苏联还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扬言要对中国刚刚建立的核力量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这在善于"投机"的蒋介石看来,中共这是要被"灭门"的节奏啊,他便准备着看毛泽东的"笑话"了,哪还愿被"统一"呢?
但历史再一次砸了蒋介石的脚。刚进入二十世纪70 年代,国民党就遭受了一系列的沉重打击。先是尼克松"抛弃"国民党,跑到北京和毛泽东发表了震惊世界的上海"联合公报",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紧接着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中日关系得到改善……大陆可谓是凯歌高奏。但显然,只要美国不承认"一个中国",中美就不可能正式建交,中国就难以彻底打破封锁,走向世界。解铃还须系铃人,毛泽东决定利用美国对华态度转变之机,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蒋介石也终于醒悟到,所谓"反攻",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且,现在美国还只是疏远了台湾,一旦美国彻底抛弃了台湾,他就会失去和平谈判的所有"筹码",何况,蒋介石年事已高,思乡之情更加浓厚。终于,两岸就和平统一问题开始了第三次相向而行"。
谁来再次为共国两党牵线搭桥呢?曹聚仁已经在1972年病逝了,毛泽东扳着指头数来数去,只好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年已90 高龄的章士钊。1973年5月,章士钊带着中央派的医生,护士,乘着专机再一次来到了香港。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章士钊便因为年老体弱,劳累过度而一病不起,来不及等中央派出的医疗队赶到,就于7 月1 日在香港病逝。章士钊虽然出师未捷,但总算在去世前把大陆方面关于两岸开展和平统一谈判的建议传递到了台湾。1975 年春节期间,蒋介石委托由抗战前曾主持过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来完成与中共的接触与谈判。
或许是因为"回归"之心太过迫切,陈立夫接受任务后,一方面通过秘密渠道邀请毛泽东到台湾访问,另一方面又不待大陆方面做出回应,就在香港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把事情捅到了社会上,对此时已年老体弱,不可能出访的毛泽东"将了一军"。得知蒋氏父子的态度后,毛泽东立即找来正在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要邓小平尽快开放"三通",并代表自己到台湾走一趟。
但是,天不假人。没等到邓小平成行,蒋介石与毛泽东便先后与世长辞,共国两党的和平谈判之路再次戛然而止。就这样,历史的遗憾一直至今。
本号深耕国史二十年,史海淘金,释疑解惑,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