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春节,整个北京城里到处洋溢着欢快的氛围,家家户户鞭炮声不绝于耳,人们的脸上也布满笑容。

这一天,中南海的丰泽园里,毛主席正在设宴招待来自湖南家乡的亲人。

宴会开始前,毛主席亲密地拉着一个老先生的手,向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这是我的九哥,是我的姨表兄。”



毛主席接着又说,“如果没有他,那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毛主席为何如此敬重这位九哥,竟然说没有九哥就没有他呢?

王季范(1885-1972),原名邦模,湘乡人,是毛主席的二姨妈文六妹的次子。

因为王季范在他同辈的兄弟中排行老九,所以后辈都尊称他为“九阿公”,而毛主席则一直叫他 “九哥”。

王季范可是毛主席生命中的“贵人”。

王季范对毛主席,不仅在经济上对毛泽东解囊相助,在学业上也是认真教诲,尤为重要的是,表哥王季范一直竭力支持着毛泽东所进行的革命活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主席几次被反动军警追捕,都是在他的救援掩护下一次次渡过难关。

1910年,毛主席有意外出求学,父亲毛顺生却执意让儿子去米店当学徒。王季范得知此事后,专程赶赴韶山,替渴望读书的表弟说情。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最终答应了让儿子到湘乡读书的要求,但存在着一个很现实的困难,那就是毛顺生很难筹措出儿子毛泽东读书所需的费用。

王季范连忙对毛顺生说:“姨父,这个事情不打紧!去东山学堂去读书,要不了太多的钱,加上伙食费,只要交1500文铜钱就够了,至于其他的零用,侄儿我全包下来了。”

王季范并没有食言,他节省家里给自己的每一个铜板,全都用来接济表弟毛泽东。

1915年,王季范受聘到一师任教,并担任学监,恰好毛主席在一师求学。



此后,他们不仅是表兄弟,更是师生,交情自然更深了。

这时的毛泽东可没少让表哥操心。

在1915年的那场著名的学潮中,毛泽东等人在一师发起了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张干要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闹事”学生。

后来还是王季范和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先生出面召开会议替这些学生鸣不平,才使张干被迫收回了成命。

1925年8月,毛泽东带病回故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没想到却遭到了反动军阀赵恒惕的围捕。

当时韶山的共产党员事先得到情报后,立刻掩护毛泽东秘密转移到了长沙。

当天晚上,毛泽东又紧急潜往到了表哥王季范的家中,并告诉了他自己遭遇赵恒惕通缉追捕的险情。



表哥王季范听后,当即就帮他准备了几套换洗的衣服和一些盘缠,以资助毛泽东前往广州。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就打扮成了商人模样秘密南下去了广州。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之前,曾专程与表哥王季范告过别,当时毛主席说他这次要出一趟很远的远门,但表哥王季范却没有想到,自这次两人分别以后,一直等到了1950年才在北京再次见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季范除长期担任政务院参事之外,还连续当选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他任职的期间,王季范积极参政议政,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晚年的时候,每年收到毛泽东从自己稿费中拿出的2000元“特殊津贴”的,除了章士钊之外,还有王季范。



王季范一生不慕荣利,两袖清风,时常对自己担任国务院参事、人大代表这些职务感到不安,认为有愧。

一次,他对毛泽东说:“润之,像我这种对革命没有什么贡献的人,占据这样的高位,享受这样的待遇,实在感到惭愧和不安,我看我还是辞掉职务回家,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比较好。”

毛主席听了摆摆手说:“九哥,你快别这么讲。且不说你对我本人的大恩大德,光是你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教育战线上,为我们这个民族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建国人才,这么大的贡献还惭愧和不安?更何况你对革命事业一直很同情,鼓励学生参加革命,还把你唯一的儿子德恒送到延安学习,后来德恒还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更何况现在你现在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没有闲着啊,你的建言献策‘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我看就不是一般人提得出来的。怎么说惭愧不安没贡献呢?以后快不要这么讲了。”



毛主席一席话,说得王季范热泪盈眶。

毛主席就是这样,他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但同时又是个原则第一的人。

他对自己的亲人感情很深,经常接济帮助。但是从来都不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他们牟取私利,哪怕是自己的子女也是如此。而对亲朋故旧中只要是有功于人民、有功于革命,他总是铭记于心,尤其是烈士亲属,想方设法指示有关部门予以相应地照顾,勉励他们为党和人民继续做贡献。

1972年7月11日,王季范病逝于北京,终年88岁。7月14日下午,北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主持了追悼会,他的学生——时任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致悼词。



作为王季范先生的表弟,当时毛主席的心情非常悲痛,他敬献了一个花圈,花圈的飘带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

毛主席十分看重一个人的品格,同样是有大恩于他,特别是有养育之恩的外家的表哥文运昌,从延安时期开始就曾写信给他,希望走点后门谋点前程,他一直都没有答应。



毛主席并未忘记外婆家的养育之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也曾将文家亲戚接到北京叙旧,但是对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领袖地位和权力来谋前程的不当要求,毛主席自始至终都没有答应,反而写信给地方政府,要求好好管束外家亲戚的不当行为,这种亮节高风,恐怕也是千古少有的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