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军历史上,有位非常牛的特工,多次救我军于水火之中,那么此人是谁?
他就是胡宗南身边的地下党员——熊向晖。
你看那熊向晖,外面一副英俊小伙子的模样,实际上这背地里,走的是“卧底路线”。而且,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回头看看1946年,熊向晖才真是差点“吃大亏”。
你猜怎么着?在那一年,美国人居然把熊向晖的身份摸了个清清楚楚。
可幸运的是——关键时刻,周恩来同志出手了。
这事儿是生死攸关的——“卧底”的身份曝光,等于就是成千上万人的“革命生命”被威胁了。周恩来可是大智慧,他没急,没慌,反而在这危急关头,摆了个“太极”的姿势,用了一招“招数”——不慌不忙地化解了这次危机。
02
1946年,熊向晖这本要去美国留学的小伙子,结果,革命组织给他发了一条信息,直接让他去见周恩来。他来到周公馆,一进门,周恩来就没拐弯抹角,直接下了命令:“组织离不开你现在,暂停一下去美国的想法吧。”
熊向晖一听这话没理解为什么,之后周总理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原来几天前,由于自己的失误,他把一份重要党员名单落在了飞机上。
不过现在这份名单已经回到了周总理的手里,但问题是送回名单的人是飞机上的美国人,这美国人会不会看了这份名单,你我心知肚明,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预设一下接下来的麻烦和问题。
周恩来说完后,皱了皱眉,说:“现在你去美国太不安全了,为了保护你的安全,我有必要让你回到咱们的地盘,待时机成熟后,你再去美国也不迟啊。”
说周总理这时候不着急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人要是真的知道了这件事儿,并把名单复印一份,这可是大事儿,蒋介石必然也会知道。
果不其然,马歇尔还真就兴冲冲地带着熊向晖的情报去找蒋介石,他本以为能拉近一下中美关系,结果蒋介石一听要提供情报,就嘲笑美国人多此一举,国民党内部早就有非常牛的监测系统了,还用美国人来帮忙?
马歇尔一见这架势,好心提供的情报还没说,蒋介石就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
马歇尔好歹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但见蒋介石这么目中无人,马歇尔也就不再多说,情报还没来得及拿出来,就成了没用的废纸。
03
周恩来那边得知这情况,一边庆幸蒋介石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一边又担心这情报早晚会出问题。他摸了摸下巴,想了一个绝妙的点子。
他派人送了几张京剧《群英会》的票给司徒雷登的助手傅泾波。
待到开票当天,雷登觉得正好可以休息休息,就拉上了马歇尔一起去体验一下“传统文化的魅力”。
马歇尔坐在剧院里,一边看一边觉得这不就是听故事嘛,挺好。直到他看到《蒋干盗书》这出戏,他的眼睛就没离开过舞台。
演出结束后,马歇尔一直在想周恩来这出戏的深意。回到家,他翻来覆去地思考,最后终于决定销毁了那份影印的小本子。他心想:“周恩来这手太高了,我还是不要自找麻烦了。”
第二天,马歇尔找司徒雷登喝咖啡,随口提了提昨天的戏。司徒雷登笑着说:“那出《蒋干盗书》,怎么样?学到什么没有?”
马歇尔苦笑一下:“学到了,学到不该乱动别人的书。”
司徒雷登还想继续逗他,马歇尔却已经打定主意,这种勾心斗角的事,他以后可得远离一些。
于是,熊向晖的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而马歇尔回去之后,一直在想,这次来中国,他不光看了京剧,更看透了政治的“戏码”。他对自己说:“下次再和周恩来打交道,得多长几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