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编者按
红河州历史悠久、物产丰饶、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间积累的技艺,在浅唱低吟中孕育的艺术,在岁月洗练中沉淀的瑰宝,承载着远古的智慧之光,重新焕发出时代的璀璨光芒。
2024年12月4日,中国的“春节”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乙巳蛇年春节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这个春节怎么过,“遇见非遗——非遗里的春节”特别栏目带您一起过一个热热闹闹的“非遗年”。
通知!通知!
你的春节假期已经过半了
剩下的几天打算去哪里玩?
来阿细跳月的故乡
——弥勒市
弥勒市
有多火
看看这场面你就知道了
来到弥勒
不能不了解“阿细跳月”
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世上没有哪一种音乐舞蹈
会像“阿细跳月”这样
热烈欢快、粗犷奔放
富有撼人心弦
让人欢乐无比
难舍难离的无穷魅力
正如世人所赞——
“哪里有‘阿细跳月’
哪里就是欢乐的海洋”
这种热情的舞蹈、欢乐的旋律
诞生在弥勒市
陈保舜 摄
弥勒市西三镇
是当地彝族支系阿细人的
主要聚居地之一
热情的阿细人能歌善舞
“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
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黄光平 摄
弥勒彝族三弦舞
在彝语中称为“嘎斯比”
意为“欢乐跳”
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
故又名“阿细跳月”
2008年6月
弥勒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经国务院批准
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细跳月”初始曾为阿细青年寻偶谈情的一种形式,只在村旁、公房里或山林间两人对舞,动作幅度较小,曲调清幽,后发展为集体性的群娱舞蹈。19世纪中叶至末期,在保持“阿细跳月”舞蹈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的舞蹈动作进行融合发展,使“阿细跳月”的动作、节奏有了启发性改进。进入20世纪后,“阿细跳月”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上有了较大发展突破和变化,艺术性与观赏性进一步凸显,舞蹈动作的幅度发生了较大改动。
“阿细跳月”有“广场式跳月”“行进式跳月”“圆圈式跳月”“迎宾式跳月”“舞台表演式跳月”等表演形式。舞蹈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有特定的伴奏乐器,即大三弦、小三弦、大中小竹笛、三胡、月琴、唢呐、哨子等。音乐为大三度宫调式,以1(多)、3(咪)、5(嗦)为核心音乐韵律和四分之五节拍,构成了特殊的音乐节奏和舞蹈形式。音乐韵律强劲,节奏热烈欢快,动作粗犷豪放,舞姿矫健潇洒,场面气势恢宏。
陈保舜 摄
大年初二、初三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邀请赛
在湖泉文化广场精彩上演
吸引广大市民及游客上千人到场观看
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13支文艺队轮番上阵
轻脆的金竹笛吹起来
铿锵的大三弦弹起来
踹脚、拍掌、跳转、崴胯……
老人舞诙谐风趣,青年舞粗犷豪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引来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
阿细跳月邀请赛决赛过后
参赛的13支表演队250人
分成2支表演队伍
分别从文昌街、红河水乡出发
开启阿细跳月巡演
100余人的巡演队伍
从文昌街舞台出发一路前行
欢快的阿细跳月跳起来
笛声、弦声、掌声、歌声交织在一起
汇成一曲春节狂欢曲
一路欢歌一路舞
周边的市民和游客纷纷驻足拍摄
被欢快的气氛深深吸引
巡演队伍一路经过喷泉
演出正式落下帷幕
而欢乐的气氛却未就此平息
演出人员在路边休息的间隙
大量市民游客久久不愿离去
迎合着大家的热情
演员们又继续唱起来、跳起来
另一支百余人的巡演队伍
从红河水乡钱王门开始演出
欢快的节奏一响起
立刻引来了周边的市民游客
动听的歌声,灵动的舞姿
演员们激情澎湃
尽力将阿细人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沿着景区道路一路演出
引得市民游客们纷纷围观拍照
记录这精彩的瞬间
巡演来到红河水乡九龙柱
演员们彻底被热情的观众包围
现场瞬间化作欢乐的海洋
热闹喜庆,年味十足
两场精彩演出
充分向市民游客展示了
国家级非遗阿细跳月的独特魅力
为弥勒市民及游客带来了
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春节期间
来弥勒
过个地道的非遗中国年
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带来的独特韵味吧!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学习强国”红河州学习平台
总编/杨锐责编/张云龙值班编辑/孔德云编排/刘璐
下载弥勒头条客户端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