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人不惧怕死亡,但真的有人忘记了死亡。四十多年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黄吴荣一人断后,只身独面一整支加强团的兵力,为大部队撤退争取宝贵时间,不仅全身而退,还在战斗中击毙四十余名敌人,他肩上的使命责任让他忘却了死亡。
炊事班上阵,七连担任后卫狙击任务
1979年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东线战事已经接近尾声,43军128师准备撤出越南凯旋返国。
也正是在这时,越南败军企图乘我军撤出之际,进行一波阻击,妄想阻止我军顺利凯旋。
越军为此命令338师组织精锐兵力,阻击即将经过立马沿支马至禄平公路一线的解放军。
对于这一战情,我军迅速做出反应,在128师师长孔宪礼的指挥下,队伍立马沿支马至禄平公路一线构筑防线,采取交替掩护,节节后撤的策略,迎战越军338师。而位于后卫方面的则是七连。
七连是一支能打仗的铁军,虽然先前参加过两次战斗,但似乎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毕竟面对白眼狼越南,没有一个士兵会退缩,都想为国家的胜利贡献自己更大的一份力量。
这次接到命令担任后卫,可把连里的将士们激动坏了!
战斗开始后,越军着重进攻了612高地的正面,但始终未能突破防线,而且伤亡惨重,于是越军就想着寻找七连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什么地方会是实力最为薄弱的地方呢?兵力少、装备差、作战能力差无疑是重要评判因素。
所以越军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发动了绕后攻击,准备进攻七连炊事班驻守的侧后方,因为在越军眼中,炊事班就是一帮伙夫,根本不会打仗。
对于越军的这一战略决定,只能说其部分评判较为客观,比如炊事班只有七支步枪,明显火力不足。但装备并不是评判一支队伍的绝对标准,因为七连炊事班依靠着地形优势,结合自身过硬的作战本领,硬生生地顶住了越军三次进攻。
侧后吸引火力,七连主力得以撤退
此时越军对我军形成了前后夹击的攻势,铁了心的要实现从炊事班阵地撕开突破的口子。连指挥部都担心炊事班阵地失守,于是加急命令三排排长带领七班副班长黄吴荣与机枪手支援炊事班坚守阵地。
黄吴荣一行人想要到达炊事班阵地,必须经过一个小山包,但当时越军为了阻断援兵,对这一小山包实行了火力封锁。三排排长与两名机枪手在此处被炮火波及,三排排长腿部负伤,两名机枪手不幸牺牲,见此状的黄吴荣本想前去救援,但三排排长却对他说:“不要管我们,抓紧去帮助炊事班守住阵地!”
的确,此时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如果阵地失守,前后夹击的攻势必然形成,对大部队撤退必将形成阻碍。
出于这种考虑也为了遵守排长的命令,黄吴荣只能含泪奔赴炊事班阵地。到达阵地后,黄吴荣与炊事班阵地的指挥官蔡宁汇报了来意,并且了解了当前阵地的战况。
黄吴荣发现我军阵地拥有以下三个优势:第一是地形优势,炊事班阵地位于高处,敌人进攻需要从山坡攀登,就算是存在树木、灌木丛,炊事班阵地向外延伸三十米左右,是光秃秃的坡道,所以敌人想要进攻,必然进入我军视野,不容易隐藏。
第二是夜色渐深,便于我军的隐蔽防御。
第三,敌人貌似不知道炊事班阵地的真实兵力,因为越军每次进攻派出的兵力人数都要数倍于我军,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但越军不也敢贸然进攻,这种情况之下我军凭借着其他优势,也是可以有效歼灭敌人的。
出于对目前优势的考量,炊事班决定将人员分散,一方面有效减小对手火力轰炸带来的杀伤,另一方面,将“我方实力再次放大”,因为分散兵力能够给越军带来一种四面楚歌的感觉。
做好战略安排后,黄吴荣带领炊事班新兵黎雪刚来到了阵地的第一道垫壕内,正面阻击越军的进攻。
黄吴荣毕竟是一名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知道借力打力,凭借着自身现有的优势,采取了灵活隐蔽的反击打法。
同时因为弹药数量有限,所以本着不浪费弹药的原则,往往都是将敌人放到近处再出击,并且黄吴荣每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敌人压根无法具体摸到他的具体位置。
在黄吴荣一次次机智应对下,越军的攻击一次次宣告失败,不少越军误以为我军防御火力太猛,还没作战就丢盔卸甲的逃走了。
但看似优势的战局背后,黄吴荣等人也到了灯尽油枯的境地,此时,黄吴荣等人的全部弹药加起来就剩下了40多发,处境十分危险,因为除了弹药所剩无几之外,敌人已经将主要火力集中到了七连的炊事班阵地之上。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连队接到上级命令:阻击任务完成,立即撤回。这意味着黄吴荣等人现在可以随大部队后撤。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之所以上级认为阻击任务完成,就是因为炊事班阵地吸引了大部分的越军火力,其余阵地上的压力减小,可以按照原定计划交替撤退,实现突围。
孤胆英雄黄吴荣
但此时炊事班阵地的战斗仍未解决,因为越军正准备发起第八次冲锋。指挥员蔡宁在接到撤退命令后,立马准备着手组织将士撤退,但此时黄吴荣却对蔡宁说道:“我要留下做掩护,因为没人掩护,越军必然不会放弃,到时候谁也撤退不了!”
听了黄吴荣的一番言论之后,蔡宁只能忍痛批准了黄吴荣的请求,并派出了一名士兵一同与黄吴荣坚守后方阵地。
阵地上,黄吴荣在堑壕内垒了好多石头,加固了防御工事,准备与越军决一死战。但无奈于越军的攻势太过于猛烈,二人只能选择退到了第二道堑壕。
此时的境地已经十分危险,敌人的下一次进攻随时可能发起,黄吴荣选择让战友撤退,自己留下做最后的决战,因为在黄吴荣看来,牺牲越少越好,且牺牲的应该是自己!
在黄吴荣的强烈要求下,战友含泪撤退,黄吴荣长舒一口气,准备迎接越军的下一次进攻。
越军见第一道垫壕无人回击,认为黄吴荣等人已经牺牲,于是跨过第一道垫壕,黄吴荣也正是抓住了这个时机,黄吴荣一梭子弹打下去,将越军再次退下阵地,此刻的他一人面对一个加强团的兵力,是为了将敌人全部击杀吗?
不是的,黄吴荣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要为部队撤离争取足够的时间,哪怕最后自己战死沙场!他就像一个战场之上的孤胆英雄。
翘首企盼,英雄凯旋
越军似乎放弃了,因为这二十分钟内没有发动进攻,黄吴荣判断撤退的炊事班兄弟们已经离开了敌人的进攻范围,果断起身钻进树林,向祖国的方向回撤……
此时,边爱店镇早已架设好彩旗、鲜花和座座彩门,准备迎接凯旋而归的战斗英雄们。伴随着43军128师的大部队顺利撤回,边爱店镇欢腾一片,但是从将士们的眼中却能看到一丝忧虑。师团首长们更是焦急地来回踱步,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随着七连大部队身影进入人们的视线,师团领导们乐开了花,立即上前询问着阻击任务的情况。
在得知黄吴荣为掩护七连撤退而选择独自进行战斗时,有的流下了眼泪,有的低头不语,似乎所有人都认为黄吴荣此次执行的任务是一次“死局”。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黄吴荣居然活着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传奇佳话!
据统计,黄吴荣仅一人就击毙了越军四十余人,对此次大部队后撤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正是鉴于这种巨大的功绩,回国后,其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授予一等功的殊荣,并且受到了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人接见。
奉献精神更为珍贵
不过仔细想想,黄吴荣在回国后之所以能够获得全国的肯定,不仅仅是因为他以一敌众并且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更重要的是黄吴荣身上的奉献精神,因为具有以一敌众能力的人或许很多,但哪怕是牺牲自己也要为大局考虑的人却极少,所以黄吴荣的精神价值远远高过了其战场上的功绩,这种精神则更值得传颂与推崇。
复员后,黄吴荣没有选择一般的工作岗位,而是选择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1986年11月来到潮阳区城内派出所工作。1991年,他在执行任务中立下三等功,之后他再次变换岗位,来到了潮南区陈店派出所工作。
和平年代中,人民警察是牺牲付出最大的群体,黄吴荣虽然退伍,但他仍然坚持着奉献自己,回馈社会,守一方安宁的巨大社会责任。
人们会时常会感叹如今的太平盛世,但请不要忘记这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