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安

人们常说:“小节无大害。”其实未必。有时候小节也有大害,会影响一个人的进步,甚至一个人的命运。在史书上,我们常会看到不少古代官员,他们或曾胸怀壮志,或于步入仕途之初清正廉洁,却最终毁于小节,令人叹息不已。


先来说说东汉末年的许攸。许攸本是袁绍帐下的谋士,他才华横溢,对袁绍的军事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然而,许攸有一个致命的小节问题,那就是他的贪婪与狂妄。他常常自恃功高,对袁绍的赏赐不满,嫌少,还在军中肆意张扬。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抱怨自己的待遇不如他人。

当他转投曹操之后,许攸这个小节上的毛病依然没有改变。曹操起初对他极为敬重,许攸也确实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立下大功。可是他不断在曹操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言语中充满傲慢,甚至直呼曹操小名(阿瞒)。最终,曹操对他的忍耐达到极限,找个借口将其处死。

从许攸的经历来看,他虽然有大谋略,但小节上的贪婪、狂妄,让他失去了理智的判断,也失去了在乱世中安稳立足的机会。


再看看杨国忠

杨国忠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权势熏天,他靠着妹妹杨玉环(杨贵妃)的裙带关系一路高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在小节方面也是一塌糊涂。据说,他生活极度奢靡,每餐饭食的花费相当于普通百姓数年的收入。而且他为了争权夺利,打压排挤朝中异己,结党营私。在对待安禄山的问题上,他出于私愤不断挑衅,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杨国忠没能在小节上约束自己,不仅导致了自己的身死,还给整个大唐王朝带来了几乎灭顶的灾难。当时的大唐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然而杨国忠的这些小节问题就像一颗毒瘤,渐渐侵蚀了大唐的根基。


历史上败于生活小节的官员真的不在少数。

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应聘官员,其中有一个名叫胡石塘的学士,因为生性比较粗心,所以自己的帽子戴歪了也没有发现。

忽必烈看见他,就问:“卿有何才?”

胡学士答:“治国平天下之学。”

忽必烈忍不住笑了:“自己头上的帽子都戴不正,还能平天下吗?”

可想而知,胡学士没能被朝廷录用。他的失败,就仅仅因为他头上一顶戴歪了的帽子!


古时有个人中了状元,做了大官,还迎娶了公主,成为令多少读书人艳羡的驸马爷,可谓志得意满、春风得意。

这人很爱干净,每次外出,总要让公主把衣服整理得一尘不染。

一日,他起草了一份奏折,准备进宫面圣,怎料在穿衣之时,看到官帽上有一泥点,他顿时大怒,温婉贤惠的公主看到后,赶紧拿起官帽擦洗起来。谁知,那泥点非但没有擦掉,反而越抹越大。

眼看就到了出发的时间,他没办法,只好戴着有泥点的帽子进宫。出发时还在不停地埋怨公主。

见到皇上后,他准备把奏折呈上去。可是一摸口袋,糟了!自己刚才出门时,一心只想着官帽上的泥点,竟然忘了带奏折了。

最后,皇上看他心不在焉,上奏期期艾艾、含糊不清,以为在戏弄自己,龙颜大怒,顾不了翁婿之情,公事公办,将他官降三品。

降官回家后,他将所有的怨气撒向公主,而公主这回实在忍无可忍,连夜进宫向父皇告状。

皇帝本就因为白天的事心生不悦,又听说驸马辱骂公主,立即下旨摘掉了他的状元官帽,贬为庶人。

而他最后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这正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此可见,重视小节、严格自律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县文旅广体局退休干部,文学、文史爱好者,码字笔耕近半个世纪,小有成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