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以民用交通工具为定位出现的摩托车,诞生以来却被赋予了多重身份,在很多领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因为这多重身份的加持,为摩托车的发展和进化注入了助推剂,让摩托车找到了生存的理由,获得了生存的土壤……
走进硝烟深处
正如开篇所说,摩托车的最初设计用途是面向民众的普通交通工具,所以,生产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种原本单纯的交通工具会在日后衍生出那么多身份和用途,尤其是——成为战争机器中的一个重要零件。
诞生之后,摩托车的机动灵活深受用户喜爱,也引起了军事领域的关注。早在19世纪(参数丨图片)末(1894年),法国人路易·卡贝尔就针对军事用途设计出了一款战场交通用摩托车,这款车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军用摩托车(至少也是之一)。在此之前,英国人怀特曾与1888年设计过一款安装了机关枪的人力自行车,因机动性太差未能普及。所以,一些人称“军用摩托车也是源于德国”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尽管德国的军用摩托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军用摩托车走上了巅峰。在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军队就开始琢磨怎样装备军用摩托车了。最初的做法是在车把横架上装一挺维克斯机枪,这个方案得到了部分军官的肯定。但在实际使用中,同时完成驾驶操控和开枪射击对于一名摩托车骑手来说难度太大了(当时还没有边三轮摩托车),而且,当时的军用摩托车主要用于侦察任务,只需要刺探敌情并安全返回汇报,并不需要停下来交火,这个方案没有得到推广。
真正意义上的军用武装摩托车随着摩托车的另一个重要部件的出现发扬光大,这个部件就是边斗。装上带有一个轮子的边斗,两轮摩托车就成了边三轮(后来又衍生出正三轮)摩托车,乘员也增加到了两人以上,这样一来,摩托车手只需要负责平稳驾驶,坐在边斗上的乘员则可以从容操纵武器。第一次采用边斗武装摩托车的是1908年的加拿大军队。在这一年的秋季演习中,一名陆军上士为自己的哈雷摩托车加装了边斗,还架上一挺马克沁机枪。虽然这只是这个脑子灵活的上士的个人行为,甚至没能在加拿大陆军中推广,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战争爆发之后,各交战国便开始用这样的方式实现军用摩托车的武装化。法军和美军的摩托车边斗多配备哈乞开斯(Hotchkiss)或柯尔特(Colt)机枪,美军还为部分边斗上加装了防护钢板,为枪手提供基本的保护。英军起初为自己的边斗摩托车安装了维克斯机枪或马克沁机枪,有的摩托车边斗甚至安装了2挺机枪,共备弹1000发。
战争中,由于各摩托车厂商提供的边斗型制不一,为求统一配备,英军正式对边斗发出招标,克莱诺(Clyno)公司胜出后,打造出标准配备的武装边三轮摩托车,称为维克斯-克莱诺机枪联合体(Vickers-Clyno Machine GunCombination)。这种新车型的边斗具有良好的悬挂装置,所有车轮都可以方便地替换,发动机也便于拆装维护,后座还装有备轮。一挺带有防盾的维克斯机枪安装在边斗上,通常向前方射击,有必要时也可以拆离支架向后射击,还可以拆离车体在地面阵地上射击,是当时一种设计观念领先的车型。
在拥有了这款优秀的车型之后,英军专门编成了摩托化机枪分队(Motor Machine GunCorps),每个分队有3辆“机枪联合体”,其中1辆是装有机枪的标准版,第2辆是没有机枪的备用车,第3辆是去除了防盾和机枪的弹药运输车。当英军在1916年组建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时,许多坦克乘员正是由摩托化机枪分队招募来的。
显而易见,与那种只有一名摩托车手自己腰间挂着左轮手枪(德军摩托车手配有毛瑟步枪)的两轮军用车相比,配有武装边三轮的摩托车能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是最高效的作战平台。战时,边斗里的乘员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能直接操起机枪向前射击,但多数时间是在摩托车停车隐蔽占据有利地形后才操纵机枪开始射击的。
在1918年春季应对德军大反攻的交战中,边斗摩托车扮演了快速机枪平台的重要角色,在协约国军队的后卫作战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即使在这样任务吃紧的交战中,在行驶中猛烈开火的例子仍非常少见,基本上还是在摩托车停止时做原地射击。有一点或许和许多人想象得不同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在摩托车行驶中扣住机枪的扳机,颠簸中纷飞的子弹对自己人造成的损害将比对敌人的要大得多,战场上可没有平坦的铺装路面。当然,在摩托车上安装机枪的意图更多是为了自卫,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小型的进攻平台。在一战中,摩托车还有更广泛的用途,譬如侦察、巡逻、警戒、轻型运输、弹药补给、医护等,而其最主要的另一职能则是传令通信。
由于一战时期的通讯技术尚不可靠,摩托车的速度优势意味着可以尽快将指令、报告、地图等送到它们该去的地方。开战之后,英国战争部便召唤自己拥有摩托车的志愿者投入通信兵的行列,令当局高兴的是响应者众,仅伦敦一地就超过2000人报名,大大超出预期。自带摩托车(多是两轮摩托车)的志愿者一旦获准加入,每人会立即获得10英镑的政府奖励,固定周薪则为35英镑,预征募期是一年。
随着战事进行,英国军方训练出来的摩托车通信兵越来越多,而他们亦获得“通信骑手”(Despatch rider)的特殊称谓。在通信骑手的阵营中甚至还有女性车手,她们的任务主要是在远离火线的后方传递信件等。受她们的影响,英国皇家空军成立后,又出现了第一批女性摩托车勤务员,她们骑着“胜利”或道格拉斯摩托车,用最快的速度把飞机航拍得来的侦察照片送到指挥部去。这些骑着摩托车的男女通信骑手传递的不仅是作战命令,还有宝贵的家书,所以他们所到之处深受士兵欢迎,一名英军女车手的儿子在战后写道:“她是一名活动在法国的摩托车通信兵,她在各种天气里出勤,每到一处,营地里的小伙子们都会立即为她端上一杯热咖啡……”这些骑行于战火中的摩托车手,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荣誉。
通信骑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带摩托车以志愿者身份出现的他们,将摩托车的机动灵活发挥到了极致。而那些在今天看来简陋落后的摩托车,也与车手一起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并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辱使命,在世界军事史和摩托史中留下了绚烂的一笔——1918年11月,一名孤独的英军“通信骑手”在德军战线后方连续骑行20千米,他穿过一个残败的德国集团军的防区,找到一队装甲汽车的领头军官,然后告诉后者:“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当月的12日,即一战休战协议签订的第二天,第一名踏上德国土地的美国士兵罗伊·霍尔茨(Roy Holtz)也是一名通信兵,而当时他所驾驶的车型,则是一辆哈雷-戴维森生产的军用边三轮摩托车……
凭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出彩表现,军用摩托车在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生产军用摩托车的厂家已经成为当时摩界举足轻重的重量级大牌,譬如英国的BSA和诺顿。英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用摩托车生产国。另外,美国的哈雷公司也在一战中凭借军用车的生产为之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未完待续……
(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杂志内容删减版,详见《摩托车》杂志2024年5月刊。各大电商平台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