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记者探访了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的羊曲水电站。这座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不仅是黄河干流龙羊峡水电站上游河段规划梯级电站中的关键一环,更肩负着重要的生态保护使命。

  在距离坝址约2.5公里的水电站坝下业主营地北侧,一座占地51亩的鱼类增殖放流站静静伫立。这里有一名特殊的“摸鱼人”——被同事们称为鱼类“育儿师”的王凯。这名“95后”年轻人毕业于水产养殖专业,如今从事鱼类增殖放流工作。


  这是羊曲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内的循环水系统养殖缸。新华社记者王梓涵 摄

  走进鱼类增殖放流站,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循环水系统养殖缸。王凯兴奋地对记者喊道:“快来看这个鱼!”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种嘴唇厚实的鱼在水中悠然游动。

  “这是厚唇裸重唇鱼的典型特征,它们以底栖藻类、水生昆虫、有机碎屑为食,嘴唇比较厚,是对高原流水环境的一种适应,厚唇结构有助于刮取岩石表面的食物。”王凯说。

  当记者来到另一个看似空无一鱼的养殖缸前时,王凯轻轻敲了敲缸体,只见一尾尾鱼儿从仿生管中游了出来。“这是拟鲶高原鳅,天生喜阴避光,我们特意为它们打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这是羊曲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内养殖的拟鲶高原鳅。新华社记者王梓涵 摄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羊曲发电分公司生态环保班班长哈达告诉记者,羊曲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承担着羊曲水电站和班多水电站每年37万尾鱼类的增殖放流任务,这些鱼类对于维持黄河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我们的工作包括增殖放流鱼类亲本的驯养和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以及对放流效果的监测评估,建立鱼类资源评估档案,实现增殖放流鱼类资源的补偿和保护。目前增殖站共有4名技术员、2名养殖员和1名项目经理,主要培育6种珍稀黄河土著鱼类。”哈达说。

  为了帮助鱼类克服大坝阻隔,水电站特别设计了先进的升鱼机集鱼系统。该系统由诱鱼装置和运输装置组成,包括诱鱼口、集鱼槽、集鱼箱、升鱼斗、提升系统以及补水系统等。通过这套系统,具有洄游习性的鱼类可以“乘坐电梯”钻过山洞,然后进行放流。

  “越往黄河上游走,厚唇裸重唇鱼等青藏高原特有鱼类的独特性和高特异性愈发明显。以前在《黄河流域鱼类图志》中看到的鱼类,如今就在我眼前游动,这种成就感难以言表。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保护这些珍稀鱼类和黄河生态贡献一份力量。”王凯说,今年春节他在鱼类增殖放流站值班,陪鱼儿们一起过年。(记者解统强、周盛盛、王梓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