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说改革就喜欢拿美国做榜样,包括很多年提出的“素质教育”,也传说来自于美国,但这是很可笑的谎言,美国压根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和做法,恰恰相反,美国做梦都想实现的恰恰是中国式的“应试教育”。
这种挂名美国的做法,不过是因为美国格外强大,加上中国人看重教育,于是就默认美国本土教育非常好,搞什么改革都要拉着美国背书。
实际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本土教育改革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总是走极端,教改决策在政界、教育界、企业界之间翻来覆去,甚至共和党、民主党两党乃至美国联邦和各州乃至企业界合力,都无法将教育改革贯彻下去。熟悉美国政治的能够想象,能让美国两党、邦州合作,这有多难。
之所以觉得美国教育厉害,其实是一种错误归因,美国的确强大、人才辈出,但本土培养的人才占比并不高。两次大战吸收了大量欧洲人才,冷战期间继续吸引整个西方的精英,等到苏联解体,美国又获得了来自中国的精英人才。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尖端领域,都快变成了中国人与在美华人之间的竞争。
在美国搞科研的,可以统计下周围科研人员的来源国,看看有多少是美国本土培养的?尤其自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强化金融,之后形成了金融至上,美国本土人才哪怕就读STEM学科,就业也会选择来钱快的行业,有多少还愿意辛辛苦苦的搞科研?
而教育具有延后性,当年改革开放,中国人经受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很多人信念崩溃走上了盲目崇洋的极端。就算到了2025年,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当时遭受冲击的那代中国人,包括很多大学教授、专家等,总是质疑中国造假,却绝不肯相信中国今日之强。
就拿诺贝尔奖来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确非常多,但不妨查查物理、化学、生理医学这三大核心奖项,美国获奖者年龄都多大了?比如2024年美国获奖者,只有来自谷歌的约翰·江珀是1985年出生,其他的最年轻的也已经60多岁了,年龄最大的已经91岁。
这些获奖者,参加科研是30-40年前,接受高等和基础教育已经是50-60年前,当年的美国基础教育还不像奥巴马教改之后如此荒唐。奥巴马2009年开始推行教育改革,2015年正式签署《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令从里根到小布什四任总统近30年的努力毁于一旦,难怪特朗普近期感叹“ 70%的八年级中学生阅读能力差,72%的八年级中学生数学能力差,这正在损害美国竞争力”。
里根1911年生,老布什1924年生,克林顿1946年生,小布什1946年生,特朗普1946年生,老一代美国总统们很清楚当年的美国教育是多么的糟糕,也很清楚为什么要推进极为严格的教改,更清楚推动教改要顶住多大压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美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一度摒弃前嫌,联邦和各州也携手,甚至企业界也加入进来,共同抵制来自包括教师工会、教育专家、教育官员等教育界利益集团的阻挠。
然而奥巴马太年轻了,1961年才出生,他上任的时候,美国金融至上、社会激化、移民多元化等导致两党竞选变得格外尖锐。
以教师工会为代表的美国教育界利益集团,是民主党的长期支持者。从里根1981年上任到2009年奥巴马上台前,四任总统只有克林顿是民主党,共和党上任就会坚决推进更加严格要求的教改,而克林顿执政的1990年代中后期,正是美国对基础教育充满危机,掀起跨世纪教改新高潮的时代,那个时候全美上下都极力支持更加严格的教改,于是也就顶住了教师工会的压力。
但是到了奥巴马时代,情况变了。再加上小布什2001年推出的《一个都不能少法案》过于极端,执行了不顾教育基本原理的严苛问责和全面市场化改革方式,导致全美对教改产生抗拒,已经遗忘了教改前美国基础教育有多么糟糕,美国教师工会也洗白了,于是在民主党重新执政后,美国持续30年的教改宣告终结。
自此,美国从追求半个世纪的应试教育改革,转变为快乐教育。
说到这,需要提一下小镇之前写的《 》,当时有很多读者留言质疑,认为小镇把“应试教育”说的太好了,有的还说美国如何追求素质教育,更荒唐的是有的还自称是教育专家。
或许超过40年就真成了历史,甚至已经忘了美国百年来最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其主要方向就是推进应试教育,而且比中国要激进得多,以成绩一票否决。
小布什2001年教改就是这一改革浪潮的最终版本,直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问责校长和老师,以分数高低决定校长的去留乃至学校的关闭与否。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太差,那么这个学校直接关闭,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他学校,而校长和老师很可能直接失业。为了便于问责,小布什的改革还降低了教师的地位,可以非常简单的开除老师。
同时还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出了“特许学校”制度,由州、地方校董事会管理,但接受公共资助,是一种特殊的公立学校。特许学校在课程、教学、财务、人事方面有更高的自主权,而且除了健康、安全和民权等方面,几乎不受任何州立法的约束,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保证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从而对传统公立学校产生竞争压力。
而且,美国还确立了极高的目标,2001年的《一个都不能少法案》要求到2014年所有学生的英文和数学都要达到精通的水平。 任何一个学校达不到,轻则减少补贴,重则直接裁撤。
但怎么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精通?事实上,仅在2006年已经有29%的学校被认为不及格,2011年情况更加严重,时任美国教育部长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82%的美国学校不可能完成目标。
于是在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目标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州放弃执行《一个都不能少法案》。而且高压并没有促使美国教育质量上升,反而开始下滑,从2006年到2016年,全美中学生SAT数学成绩下降1.9%,阅读下降1.8%,除了亚裔、白人学生的SAT成绩没有下降,其他所有族裔的成绩都下降了。
这也是奥巴马开始推行快乐教育的重要原因,不同族群的教育差距太大了,以亚裔和白人的标准要求所有族裔,这太过严苛,也很不利于民主党获得更多少数族裔的选票。于是2015年奥巴马教改之后,2016年美国就推出了难度更低的新SAT标准。
不知道为何,美国的重大改革,总是非黑即白走极端,本来在利益集团众多的美国,想要推进改革难度已经非常大,而走极端的方式,更摧毁了改革。或许这也是无奈,如果不走极端,那又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
现在的美国大选,政治正确已经高于一切,观点、执政理念已经无所谓了,只有足够极端才有获胜的希望。
只是小镇也有些感叹,美国历时30多年的教改,竟然在胜利的巅峰时刻,迅速垮塌。
美国这段教改历史太远了,也很少在国内传播,小镇简单介绍下。
美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是从下而上组织形成的。
美国宪法没有关于教育的条文,而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宪法中没有注明属于联邦政府管辖的,其权力归属于州政府或公民,所以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很长时间,无权管理教育, 直到1980年美国才成立教育部。甚至至今美国都没有属于联邦的国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全部由私立大学和州立大学组成,自然也没有类似中国“211”“985”和“双一流”等高等教育支持计划。
而美国民众缴纳的教育税负直接给到州县或者学区,联邦毫无管理权,甚至州县等地方政府也没有管理权限,于是美国的基础教育乱糟糟的,甚至同一个学校不同班级使用的教材、考核的标准都不一样,更不要说跨校、跨社区、跨县对比。
这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二战时期,美军士兵教育水平极低,甚至听不懂最基本的队列命令,需要先进行扫盲,然后才能开展军事训练。也幸亏美国地理位置极佳,两次世界大战逼着大量精英人才流入美国,这才没有出现严重后果。
但冷战爆发后,美国社会面对师从德国的苏联教育体系,产生了对美国教育的强烈危机意识,尤其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课人造卫星,这种危机意识震动全国,引发了美国朝野上下的全面反思,认为这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最终认定:导致美国竞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教育的失败,提高教育质量事关美国未来。
于是也就有了“斯普特尼克时刻”这个名词。
在事关国家未来的巨大压力下,美国教改正式启动,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美国联邦政府拨出大量经费用于支持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资助优秀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培养高科技人才。
随着冷战居于下风,美国加速教育平权改革,想尽办法为所有美国人提供教育。1965年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支持贫困生的学习;1972年通过《教育修正法案》,禁止性别歧视;1975年通过《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
但这些改革,仍然没有解决美国教育松散问题,上面提到的美国基础教育的混乱仍然持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衡量教育质量,导致大量资金砸下去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从1973年到1982年,美国高中生学业能力考试也就是SAT成绩大幅滑坡,这引起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忧虑。
需要说明的是,1980年代的苏联其实很强大,1981年还在波罗的海沿岸集结50万大军、上万辆坦克举行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演。
在巨大压力下,美国联邦政府违背宪法规定,直接插手教育。1980年成立教育部,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这份报告把美国教育批的体无完肤,要求进行全面改革,全美掀起了学校重建运动,每一个州都修订了教育大纲。
这波浪潮的第一个里程碑是1989年老布什召集的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高峰会议,这次会议没有一名教育界人士参与,也没有邀请国会两院的任何议员,只有布什总统与50位州长参加。原因很简单,教育界非常反对改革,而在教育集团的压力下,民主党的部分两会议员也持反对意见。
最终老布什和50位州长一致认为有必要制定全国性的教育目标,最终形成了“2000年目标”,总共六项,非常有必要列举下:
目标一、所有儿童必须入学;
目标二、高中生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
目标三、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必须牢固掌握有挑战性的科目,包括英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所有学校必须确保学生达到这一目标;
目标四、美国学生在科学和数学方面一定要达到世界第一;
目标五、每一个美国成年人必须掌握全球竞争中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有能力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目标六、所有美国学校必须消灭毒品,摈除暴力,提供纪律良好、有益于学习的环境。
但1989年第一次峰会提出的世纪目标,遭到了美国教师工会为首的教育界强烈抵制,美国教育行政官员也消极抵抗,仅靠总统和州长的力量推动不下去。正在这时,身处全球竞争第一线的美国企业界站了出来,他们深感在全球竞争中被美国糟糕的教育拖后腿,所以IBM的CEO主动承办了1996年的第二次峰会,全美45家大公司总裁参会,美国教育界则继续抵制。
在这次峰会上,克林顿总统有一句话,在美国堪称颠覆性,他说“ 成功和学习的根本决定因素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庭境况,而是个人努力”。美国传统认为教育靠天生的,个人努力无用,这也是美国教育界反对全民教改的借口之一。
最终第二次峰会达成共识,要求“建立学校绩效问责制”,这个要求来自美国企业界,他们受够了教育系统的无能,希望把管理企业的方式运用到学校管理中,引入企业的奖惩制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这个原则也就是2001年小布什教改的核心。
之后1999年为了顶住压力,对1965年颁布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进行延期,举行了第三次峰会;2001年为了声援小布什教改,举行了第四次峰会,911事件也促使美国参众两院以压倒性优势通过,美国立国225年,才终于有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法案。
2005年为了推动教改落实,比尔·盖茨等企业界大佬牵头举行了第五次峰会,这次峰会提出了非常激进的主张,要求全美必须立即付诸行动。
再然后就跟前面接上了,从1950年代酝酿,到1980年代加速,再到2001年小布什教改正式贯彻,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教改从一个散漫的极端走上了过于严苛的另一个极端,终于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遭到了清算,最终又跳到了更加散漫、片面追求快乐的新极端。
其实这一轮美国不惜违背宪法也要推行的教改,真正想要建立的恰恰是“应试教育体系”,整整半个多世纪,美国高层一直认为应试教育才能拯救美国的未来。
所以小镇一直很纳闷,国内那些拿美国教育反对中国应试教育的人,是装傻还是不学无术?
需要复述下1996年第二次峰会时克林顿的讲话,他反对美国传统认为学生成绩好坏由智商和家庭环境决定,认为个人努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赞成峰会关于“高标准、严要求”的决议。
他说:
“ 如果你们相信你们制定的标准是有道理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那就不要怕别人指责,说这太残忍、太不公平,也不必顾虑别的什么批评”;
“ 各州光制定出富有实现意义的标准还不够,还得有一套相应的考试制度来配合,考试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测量学生最低限度的学习能力,而是应该用来衡量学生掌握了多少所学的知识,学习成绩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标准”;
“ 没有相应的考试制度,‘高标准’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正是在这次峰会后,美国企业界以就业倒逼教育改革,要求美国工商界深入到学校和社区,给学生和家长介绍21世纪工商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还要求在1997年招聘时,求职者必须提交成绩单择优录取,而且在企业选择投资的时候,首先也要考量所在地的教育水平和学生学业水平。
被诟病的中国“应试教育”,恰恰是美国半个多世纪、几代总统渴望达成的改革。特朗普等美国老一代精英对中国的肯定,不是假的。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