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侄女直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都还没有定下来。
我们全家都很错愕,因为以她的条件,妥妥“别人家的孩子”。正常来说,应该是她挑工作,而不是工作挑她,但无情的现实就是,直到最终毕业离开学校,她的工作都没有定下来。
她本科就读于国内一家著名的985高校,之后家里又花巨资让她到香港某知名高校就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就读期间,还拥有房地产公司、新媒体运营和某著名咨询公司等三段不错的实习经历。
所以,我侄女的心气儿也挺高,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非大厂不去”。
之后长达5个月的求职期里,她投递京东管培生被秒拒,退而求其次投递京东运营岗的简历3次被捞起,又3次被拒。期间她的简历也曾6次被腾讯捞起,但无一例外又都被拒绝。
每次看到自己的简历被心仪的大厂捞起,她心中的希望就开始涌起,紧接着就是失望。一次次希望和失望的不断叠加,焦虑和自我怀疑不断涌现,最终心力交瘁,甚至绝望。
感觉当初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好像没有这么难,怎么现在,这么优秀的学历,找个心仪的工作就这么难呢?
之所以找工作这么难,和我国大学毕业生已经饱和是分不开的。
据统计,202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历史新高的1179万人,过去40年,这个数字一直在增加,200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的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岗位增加速度却没有这么快,这就会导致就业岗位,尤其是优质的就业岗位越来越紧缺。
下图即为1995年至2024年,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时代浪潮带来的转变,以及大学生为什么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了。
比我侄女更惨的是我的一个学生,他2024年6月份毕业,毕业前就成功获取了一家著名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offer,所有人都替他高兴,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谁曾想,刚刚入职不久的10月份,他就听到传言说,该公司的所有应届生都会被裁掉,刚开始大家都不信,等到HR找上门的时候,顿感五雷轰顶。
HR告诉他,裁员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应届生会全部被裁掉,赔偿方案就是一个月的薪水。
他很崩溃,因为这个时间非常尴尬,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已经定岗完毕,而春招还遥遥无期,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段,让他到那儿去重新找工作岗位。
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老老实实地领那一个月的赔偿金,要么仲裁。他觉得仲裁既耽误时间和精力又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还不如尽快去寻找新的方向和目标。
但是在切身感受到了私营企业的朝不保夕之后,他把自己接下来的目标定到了考公,到现在已经小半年了,一直在准备考试。
正是因为这样求稳的类似心态,所以最近这些年,考公变得越来越热门,哪怕工资没有那么高,发展前景不如一些一线大厂,只要稳定,心里踏实,比啥都强。
不是新毕业的大学生们没有志气,没有办法,因为除了考公这个一旦上岸,就让人无比踏实的稳妥选择之外,其他行业的变数实在太大了。
房地产行业眼见越来越不景气,金融行业现在普遍在降薪,那些曾经让无数人向往的一线大厂,现在普遍进入了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企业效益的全新阶段,就连正处于上升势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也因为竞争太过激烈,不敢那么疯狂地找人扩张了。
比如,BYD在23年的时候还曾财大气粗地招收了将近3万名应届毕业生入职,今年这个数字直接缩减到1万人上下。
因为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大多数企业的用人逻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原来大家都注重“人才储备”,现在普遍追求“性价比”。
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大多数公司都会疯狂招人,然后去抢占市场,扩大业务范围;当市场环境不佳的时候,大家都想缩减成本,很多可有可无的工作岗位,就会用外包和实习生来解决。
在这个大环境下,不熟悉公司业务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态难免就会受到强烈冲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应届毕业生都没有希望,在当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公司的青睐呢?
简单来说,就是你虽然大学刚刚毕业,但是你对想要入职的相关公司的基本工作流程,相关技术比较熟悉,这样你入职之后就更加容易上手,短时间内就会有明显的产出,省去了公司一大笔培训费用,这是现在用人单位更加喜欢的毕业生。
所以在上大学期间一定不要还像上高中那样十分僵化地读书,有合适的实习机会一定要多多地参与,尤其是和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行业相关的公司,就算是没有报酬,也要积极参与,因为这样的经历不是能够用报酬来衡量的,它很有可能就是你未来成功入职的敲门砖。
【纯属交流讨论,绝无任何地域偏见】
我是【西装配裤头】,原创不易,你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我的莫大鼓励,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我的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