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有人靠实习成功拿到大厂offer,有人则在实习中感受到了人间真实,决定转行。在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们的实习一年比一年卷。
可是,当学生们如打卡一般搜集了多个实习经历后,HR却转头告诉他们,时代变了。
人均5份实习,有人靠实习改运,有人逃离职场
阿敦来自郑州的一所“双非”二本大学,从大二开始就来北京实习。前后一共做了5份实习工作,基本都是在互联网行业。
大二暑假,阿敦来北京的亲戚家玩,呆着也是呆着,就开始润色简历找实习。那时他做了一个B站账号,有一万多粉丝。一家MCN公司正好需要一个“懂二次元的年轻人”,他就这样顺利的找到了第一份实习,而且还和老板成为了朋友,也开启了自己的“社会化”之路。
有了第一次的实习经历以后,再在北京找实习,就顺利了很多。有了作品在手,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上市公司、一线大厂的实习机会,他也先后都拿到了。
而郑州的大学校园,对他而言更多就是一个要拿到一纸证书的地方。“考试不挂科就行”,“我们那地方哪有什么互联网产业,回到学校感觉是两个世界。”“身边同学没有太多实习意识,甚至都没有找工作的意识,大家就是想着考研的比较多。”
后来,因为出色的实习经历,阿敦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管理培训生的工作。不是BAT这样的大厂,但也是上市公司。他说,实习经历很好地弥补了自己的学历不足。
像阿敦这样早早开始实习的,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用友大易最新发布的《2025职场新生代年度趋势报告》报告,同样显示,当下大学生们就业准备期正在提前。36%的受访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考虑工作的事情。相比于前辈们,这一比例明显更高。
在北京一所双一流财经大学读研一的小昊,也经历过疯狂卷实习的阶段。本科四年,平均算下来,身边同学的实习量差不多都在五份左右。甚至有同学也会接券商员工自己个人包出来的“私活儿”。
作为商科的学生,没有“社会实践”傍身,等于在向各方宣告自己要退出未来职场。从大一开始,实习的战鼓就要敲响了。小昊说,过了第一个学期,在寒假的时候便会有一大批人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般是做审计,也就是贴发票什么的,算是入行金融。还有的同学会去券商看打印机。“真的就是看着打印机,工作强度挺大的。因为到年末是各大公司做汇算发年报的时候,打印量很大,加班到凌晨很普遍。”
过完了寒假,到了大一下学习,小昊和同学们就可能继续找一份线上的,或者是不用天天出勤的金融企业实习,一般都是行研岗位。“听着高大上,其实也都是很机械的活儿,属于是会被AI完全取代的类型。”
但如今,小昊对实习却已“祛魅”。他说,实习就是一个排除自己不想去的行业和公司的过程。本科四年他去过不少知名公司实习,还曾被推到一线去拿着报告和政府领导对接,见到了各种草台班子演戏,拿实习生背锅,他转而投身学术研究去了。
事事靠中介?大学生要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年人
因为大家都看重实习经验,实习职位也变得“僧多粥少”。为了找到更好的实习机会,有人把目光投向了中介。
找“实习中介”“付费上班”这件事,阿敦说,他开始很看不上,后来才发现,小丑竟是自己。在某头部短视频网站实习时,他认识的一位女生,花了数万块做实习和就业辅导。毕业后知名互联网大厂的offer拿了一圈,后来去了杭州工作,几个月的工资,就已经回本。
在他和很多应届生看来,找人做实习辅导,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弥补信息差。尤其是很多在二线城市的学生,在获取资讯上“贫富差距悬殊”,大到如何选择行业与公司,小到如何能够与面试官共情,用职业化的方式来互动沟通,都急需补课。而且付费辅导往往有一些“内部信息”,甚至还有所谓的“内部渠道”,事后看来这些辅导也许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但的确满足了一些处于“信息差焦虑”同学们的需求。
“保研、考研、考公、出国、科研……都有中介,怕不是以后工作、相亲、养孩子,都要拜托中介。”小昊感叹,当代大学生们活在一个资讯饱和的时代,却凡事都要靠靠攻略,靠中介。
现在是一家知名VC校招负责人的晓光说,他当年申请保研时,市面上也有不少保研辅导机构在招徕生意,但他觉得价值不大。他弥补信息差的方式靠的是请师兄师姐吃饭。毕业于北京中关村某知名985高校的他,把自己保研成功的经验挂到咸鱼上卖,还大赚了一笔,甚至还有人找他提供定制化咨询服务。
在他看来,主动找人咨询的同学,其实还是属于对自己的人生有想法有主见的人。更多的人,可能在大学期间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不再事事随大流、靠攻略,而是成为一个有主见,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意味着要大学生们首先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但《2025职场新生代年度趋势报告》发现,仅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大学生活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可以独立融入社会的成年人。如何在大学里成长为“成年人”,是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Cindy很佩服的“职场成年人”,是奥美的创始人、开创现代广告业的大卫·奥格威。“他没念完大学,可大学念他的书。” 她说,一个未来的成就,未必会被稍显杂乱的前半生定义。大家应该去直面从象牙塔走入现实的割裂感,丰满自己除了学校和实习经历外的人生。
《报告》建议,大学生们应该学会做一个成年人,而企业HR们也应该积极塑造“成年职场文化”,鼓励员工为自身发展负责,激发员工自驱力。针对新生代提供更多样化的职业成长通道。通过职位再设计,让那些“传统且无聊”的职位拥有更好的吸引力
当“实习特种兵”遭遇软技能时代
大学生们可能会面临的尴尬是,苦心经营的实习经历,却未必就能带来一份好工作。
首先,对于“漂亮简历”的竞争没有尽头,一山更比一山高。
对于想要出国读本科的同学来说,卷实习甚至从高中阶段就已经开始,而竞争的舞台更是放在了全球。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一个寒暑假可以平庸地度过。
在美国一所知名大学已经读到大四的Cindy,有着知名机构的实习经验,以及横跨人文与科学的双学位,经过一番厮杀拿到了国内一家金融机构的实习。但她至今还是会被身边“卷王”们的“量化学习”能力所震撼:有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做计划”,简直要把人生精确到分钟,简历上的实习经历和技能列表,可能比网红们发帖时附带的hashtag还要多。
Cindy觉得,如果实习都变成了量化KPI游戏,那选择不入局,或者另起一局,也可以是一种玩法。
更重要的是,实习这件事,如果只是“打卡”和干苦力,未必能获得脱颖而出的独特竞争力。
经历和技能很重要,毕竟来了就能干活是不少公司对实习生的期待,尤其是那些希望用招实习生来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公司。但是,对于希望找到有培养潜质的应届生人才的公司,则考虑得更长远。当面对实习经历如同“LOGO墙”一般的简历时,这类公司的HR们更多是感到审美疲劳,他们待能够挖掘到人才被简历包裹着的“软实力”。
“招年轻人看重的是未来,是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在人力资源测评领域工作多年的小雪说,软实力远不止是学会职场里的待人接物,学会左右逢源之类的“职场小技巧”和“情商”层面。
《2025职场新生代年度趋势报告》针对职场年轻人的调研发现,求职者们同样觉得,能够拿到好工作,沟通与谈判、逻辑推理这样的软性技能的重要性遥遥领先。
著名未来学家Kevin Kelly(凯文·凯利)在2024年外滩大会上曾说:“我相信,如今的年轻人从ChatGPT中学到的东西比他们在学校学到的还要多。我们从ChatGPT中学到的是,答案变得廉价了。如果你想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你可以问机器。随着答案变得廉价,真正有价值的是提出正确的问题,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Cindy庆幸父母从小对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些“自由而无用”的事情上。“软实力这个说了很多年了,但在现在的职场环境下,大家还是倾向于实际应用技能。家长会送小学生去学编程,但不一定会让孩子跳脱出框架去思考、阅读、写作。应试型教育注重基础,要背下一切信息和主要论据,但好的教育应该是教一套方法论,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和表达,这一切可能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年轻人毕业后在职场的态度。”
“我认为,如果你是年轻人,你两年后的工作甚至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就业市场,你在学校里为之努力学习的东西,在你毕业后的两年内就会发生变化。你将从事一些在你上学时甚至不存在的工作。因此,学会如何学习将成为毕业生的核心技能,而所有这些都在加速文化的变革。”凯文·凯利说法,提醒着年轻人们不要用“做题思维”来应对实习。
“在我这里我最看重的,软实力可能占60%以上。”前面提到的知名VC机构校招负责人晓光说,他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候选人聊天,这既能让他识破一些简历上的破绽,也可以发掘到更不一样的人才。“人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会多花一些时间,但是不少大公司的HR已经很难有这样精力和专业度来一个个去聊。”
不过,对于评估软实力的效率难题,AI也许可以帮上不少忙。
用友网络副总裁、用友大易CEO石磊认为,软技能的评估,未必要全部依靠人力来完成。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更为人机协同来高效地进行软技能评估带来了新可能。在今年秋招中,已有近四分之一的企业客户使用了AI面试产品,并且主要聚焦于软技能的评估,如学习能力、成就动机等。
“AI在软性评估方面相较于传统测评量表和人类评估展现出了更优的效果。”石磊说,这主要归因于AI的两大优势:一是其强大的推理能力和泛化能力,二是其多模态分析能力。具体而言,AI不仅能分析候选人在整个面试过程中的音频和文本内容,还能通过微表情分析、眼动测试等实证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准确判断人才的软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