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看到一位乡镇初中教师写的一篇文章,笔者整个感觉不好了!

这位网友发了一张图片,描述了期末考试时的场景。试卷发下来后,这些初中生写完自己的学号、姓名,在选择题上连蒙带猜地勾选完,挑出一些自己认为能做的试题写写,然后,就趴在桌子上梦周公,等候收取试卷的铃声响起来。图片显示,考场上一大半的初中生趴在桌子上睡觉。



不是没有睡好,而是试卷上很多题他们不会做。不是脑子笨,而是课堂上他们有很多人不愿意好好听讲。


小说、手机、哪样比学习新知识枯燥乏味?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干涉,参见几个月前女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男生跑上讲台在女老师后面扇女老师脑袋的视频。总之,各种调皮捣乱的方式,被这些初中生花样创新,一切,只是为了课堂上不那么枯燥。一个班英语及格的只有几人,物理化学也是一样。

老师总结,他们的爷爷奶奶,那些60后本可以通过学习考试走出农村,但当年就是学渣,被父母送去学手艺或在家务农,留在老家;他们的父母,那些80后们,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时代也只是接受了义务教育,没有考上大学,甚至没有考上高中,算是学渣二代留在农村。


现在作为10后的他们,祖父母、父母都可以生活在农村,不愁衣食,家里有房有车,电视随便看,手机随便玩,我努力学习干啥?没有学习的动力,更没有学习的习惯,能坐在教室不捣乱,就是对老师的极大尊重了!

老师家访的时候,看到学生家里条件不错,什么都有,除了书籍和书柜。


那些有见识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就读,甚至掏大价钱把孩子送到城里的私立学校。剩下的这些初中生,成了让老师发愁的一批人,虽说学校硬件设备甚至超过城里学校,经常有老师来支教,老师一天打卡数次,有教学奖惩,仍然难以改变这些初中生的学习成绩。

文末总结

提升农村中学教育质量,需要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困局,通过分层解决方案涵盖教育价值体系、家校共育生态、教学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个方面,旨在建立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新范式。

重构教育价值体系。将农业生产、非遗技艺、电商运营等与乡村生活紧密关联的知识融入课程体系,如设立"现代农业实践课""乡村直播营销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实用价值。 初中阶段嵌入职业教育模块,与县域职校共建"职业体验日",邀请返乡创业青年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展示多元化发展路径。


重塑家校共育生态。实施家长观念转变工程,开办"家庭教育夜校",设置手机使用管理、亲子沟通技巧等实用课程,结业颁发"合格家长证"与子女评优挂钩。实施家庭学习角工程,提供标准化书桌+基础书目套餐,要求家长签订"每日伴读30分钟"承诺书,教师每周视频抽查学习环境。


创新教学激励机制。推行"成长银行"制度 ,将日常行为、学习进步折算为虚拟积分,可兑换农机具实操体验、乡镇企业家见面会等特色奖励。 实施"学长导师制" ,选拔县域重点高中学生担任"云端辅导员",通过视频连线开展朋辈辅导,建立城乡学业帮扶对子。


优化资源配置。城区名校与农村学校组建教联题,共享教师资源库,通过双师课堂实现优质师资流动。

你还有哪些振兴农村中学教育的好方法,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