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心搏击这片红海,就要靠质量和口碑来赢得市场
“黄金场太少了,不是凌晨就是半夜”“小县城都没有排片”……春节档唯一军事动作巨制《蛟龙行动》自上映以来就引发全网关注和热议。
1月31日,在《蛟龙行动》开年路演第一站郑州站现场,有观众反映电影黄金场次太少,基本都是早场、午夜场。总制片人于冬表示,这样对想看《蛟龙行动》的观众可能有点不公平,希望院线能稍微增加一些合理场次,给春节档观众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据南方+报道,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蛟龙行动》上映3天,累计票房为1.73亿元,档期票房为1.65亿元,档期内排片占比仅6.4%。
另有视频显示,于冬在路演现场回应电影在某平台上疑似被刷一星,“一分的全是黑水”;于适则借用片中台词呼吁“我们只想要公平”。
作为首部国产核潜艇题材特战大片,《蛟龙行动》刻画了高科技数字化时代的战争博弈,1:1实景打造潜艇,极具沉浸感的鱼雷战、实战肉搏、潜艇猎杀,充满了刺激的震撼效果,也给人以科幻大片的既视感。尽管影片足够硬核,且有《红海行动》续作的加持,《蛟龙行动》目前的市场表现似乎难以让人满意,以至于产生一种疑问:这是市场的选择吗?
坦白说,有此疑问的想必不只是《蛟龙行动》。其实每年春节黄金档,围绕着“排片率”都会出现厮杀,随着票房差距不断扩大,马太效应不免愈演愈烈。
春节期间,无论排什么电影,上座率一般不会太差。这也意味着,只要抢到排片就能抢到票房。因此,黄金档一般都会上演激烈的“排片战”。对于制片方来说,排片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但对于电影院来说,票房和上座率是决定排片的重要依据——为了追求利润,资源自然要向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倾斜。有人怒怼排片的不公,有人则通过各种途径“求排片”。现实却是,影院作为营业机构,没有理由排斥受观众欢迎的影片。
而“我们只想要公平”,不仅仅像是说给影院听的,也似乎是说给观众听的:在那些一星评价中,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专业评价,又有多少是纯粹的情绪宣泄?对于观众来说,当然有权发表个人看法、表达个人喜好,但在此过程中,既没必要“无脑吹”,也没必要“无脑黑”,最重要的是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
相比起影院的排片规则,观众的评价标准无疑更加具有随意性和不透明性——伴随着影片上映,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剧透、解读,甚至夹杂着一些为名为利的情绪化表达。观众倘若情绪先行,便容易落入舆论陷阱,从而导致“赢者通吃、败者通杀”。
春节档历来竞争激烈,既然有心搏击这片红海,就要靠质量和口碑来赢得市场。对于《蛟龙行动》来说,暂时遇冷并非全无翻盘希望——7年前,《红海行动》就走出了一条强势逆袭之路,从春节档开启时11%的排片开始,最终斩获36.5亿票房登顶当年国产片票房冠军。
春节黄金档刚刚开始,不妨“风物长宜放眼量”。此外,如果《蛟龙行动》选择国庆档期,或许会收获更加出色的成绩。这也留下了一种启示——与其扎堆春节档期,不如贴合影片主题和内容,选择更加合适的时机与观众见面。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志疆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