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盼过年,除了能穿新衣、吃饺子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走亲戚。

亲戚间,特别是那些关系较远的亲戚,平常是不怎么走动的。一年只有两次走动的机会,中秋节和春节。中秋节,正赶上秋收,有时候忙得也顾不上走动了。所以,春节时,无论如何都要互相走动一下。要不然,以后就“断亲”了。

走亲戚从大年初二开始,这是出嫁的闺女回门的日子。只要父母健在,都要这一天回娘家。如果自家有女儿出嫁了,可以缓一下,等女儿回门后,初三再去看老娘。这一点,老娘会理解的。初三,是走姥家的日子。姥爷、姥姥可能已经离世了,但那依然是姥家。我们农村的小时候大都有住姥家的经历,和第二故乡差不多。走姥家,其实看的是舅舅,“外甥似舅,不差一豆”,血缘关系也算最近的。初三去姑姑家。初四以后,就没有什么讲究了。干娘、朋友、表亲之类的,都要走一遍。尽量赶在初六前走完,初七再走,显得对方地位有些尴尬,自己也觉得尴尬。但那时候交通工具实在不济,家里人又少,走到初十的时候也是有的。

走亲戚拿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比较常用的就是几封点心和几串柿饼。到了亲戚家,往往随便拿下两样。如果拿一样的话,就说明不再去你家走动了。那时候,走亲戚都是步行。到了亲戚家,往往都快开午饭了。一般亲戚家还有别的亲戚。临来时,家里人都特别交待,一不要喝酒,二不要人家的压岁钱。喝酒亲戚不会勉强,压岁钱他是必须让你收下的。如果是大人去走亲戚,喝酒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喝醉都是失礼。回去的路上,常常有走路东倒西歪或躺在路边睡觉的归客。


我家的亲戚较多,过了初二,天天家里都来亲戚。父母要在家招待客人,走亲戚的任务往往落在二姐和我头上。每人挎一个篮子,里面装些点心和柿饼。去姑姑家的时候,因为路比较远,走到半路上就饿了。我俩就坐地上歇一会儿,看着篮子里的点心,忍不住去用手摸摸。“你要饿了,就吃一块儿吧。”姐姐心疼我。“你可别告诉咱妈。”“不告诉。”我就把包点心的绳子打开,抠出一块点心吃了。“姐,你也吃一块儿吧。”“我不饿。”我吃的时候,姐姐把头扭过去,实际上她也是又饿又馋。第二次休息的时候,我又从一串柿饼上拽下来一个。这次,我把柿饼掰下来一块儿,让她也吃了。一方面过意不去,另一方面也怕她告密。后来和伙伴们交流,发现大家都在走亲戚的路上偷吃过点心。亲戚们来我家拿的点心,多半也是瘪着肚子的。

农村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走亲戚也不再步行了。现在走亲戚,都是成箱的东西。除了很近的亲戚在那儿吃饭,别的亲戚东西在那儿一放,寒暄几句就走了。路上也不再见到喝醉的行人了,都是快速行驶的汽车。

来源:封丘网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