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网宣传推广:18121680880

《我心归处是淮安》

讲百姓故事 听百姓心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

一份专属自己的独特花火。

一段珍藏于心的回忆,

既是难忘的故事,

也是时代的缩影,

时光不老人已老,

而心中的那座城,

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FIRST

本期荐读

青菜豆腐汤

作者:王怀扬 图片:源自网络

又是一年佳节时,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是喜庆,是团聚,更是吃喝。在我家乡,这时在人们开怀畅饮的餐桌上,青菜豆腐汤是必不可少的。

相传,豆腐的制作始于汉朝。做豆腐用的原料是农村里常见 的黄豆。“拭盘堆连展,洗釜煮黎祁”,八百多年前,南宋大诗人陆游就用豆腐招待过他的邻居。豆腐者,都富也。千百年来,豆腐以亲民的价格,丰富的营养,美好的寓意植根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特别是在农村,豆腐是再平常不过的食物。


“豆——腐呃!卖——豆——腐呃!”那年月,家乡的乡间小路上常常回荡着卖豆腐的吆喝声。两个尺把高的圆木桶,拿一根小扁担挑着走村串乡卖。圆木桶里拿水养着一块块白净的豆腐,圆木桶上有块方方正正的木板,木板上放着百叶和茶干。百叶和茶干用洁净的白纱包着,既透气又防尘。

豆腐担子一早上出摊,循着“沟帮子”(音,家乡方言,小河沿岸)转悠,吆喝着卖豆腐。大概十点多钟,豆腐就卖完了,再挑着空担(有时担子上会有几斤换豆腐的黄豆)回家。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路线多少年都不变,不知不觉中,卖豆腐的吆喝声就成了乡村里报时的工具,人们听着吆喝声上工、做饭。

乡下日子清苦。豆腐担子从门前过,乡下女人拿个碗,拾上两块豆腐,做个咸菜煎豆腐、小葱拌豆腐或者烧个青菜豆腐汤就能把一家人的中午饭对付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豆腐撑起农家餐桌的半边天,青菜豆腐汤是家乡人饭桌上的常客。

家乡是水乡,家前屋后不是沟就是塘。水多,种菜就便利了。水乡人家哪家没有一个菜园子呢?拿个长柄水舀子,手一伸就能浇菜。水浇得多,菜自然就长得水灵。菜园子里,青的辣椒,红的西红柿,紫的茄子,长的豆角,圆的南瓜都有,长得最多的还是青菜。相对于其他的蔬菜,青菜“泼皮”(音,家乡方言,生命力顽强的意思),有地就能长,见水就能活。


随手撒些菜籽,过些日子,菜园子里便萌生了一片怯生生的绿意。在我们那里,称刚刚长岀来的青菜叫“小汤菜”(音,家乡方言,鸡毛菜),小汤菜嫩,轻轻一捏,能捏出水来,特鲜。水乡女人勤快,入秋后,扯了大番瓜藤,拆掉西红柿架子,挖地栽菜,菜园子里满满当当地栽上了青菜。那经冬的青菜遭过霜打,更是软烂好吃。青菜的烹饪方法各式各样,是地地道道的平民菜、亲民菜。家乡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知道是哪位美食家的首创,拿家乡的青菜与豆腐来烧汤,既有颜值又有营养,一清二白,清清爽爽,再好喝不过了。乡下人俭朴,平常过日子,能简单就简单,能省点就省点,一道青菜豆腐汤伴随家乡人度过了多少波澜不惊的岁月。

过年了,团聚了,好吃的多了,仍然还要喝青菜豆腐汤。二十五,磨豆腐。磨豆腐是家乡人忙年的一项重要内容。搲二三十斤黄豆,剔除破瓣、杂豆和砂礓,找出大桶,倒入清水,泡上两三天,挑到豆腐店里做豆腐。

年根那几天,卖豆腐的就不挑担子串乡卖了,而是在家里替人加工豆腐。加工豆腐的乡民多,得排队。做好的豆腐放在水桶里拿水养着,隔些天换换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都不坏。煎豆腐祭拜先人,烩豆腐羹都用得着豆腐。


初一中午,家人聚餐。大鱼大肉,杯盘罗列。忙碌的母亲最后一定不忘烧一个青菜豆腐汤,平时不喝酒的父亲今天高兴,也喝了几杯。他满面红光地说,来来来,都喝汤,青菜豆腐保平安。

青菜豆腐汤平平常常,清清白白,却最抚凡人心。


SECOND

作者简介


王怀扬:淮安市流均镇人,爱好文字。希望借文字推介家乡,助力家乡发展。

《我心归处是淮安》

您,就是城市故事家


这里

人人都是城市故事家

人人都是城市聆听者

征稿热线

13338900444(微信同号)

邮箱:511571682@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