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重庆巴南安澜镇石油沟村,村民顾正木来到厨房“啪”的一声拧开燃气灶按钮,蓝色火苗升腾起来。急火旺油,锅里发出“滋滋”的响声,不一会儿,一道道香喷喷的菜肴端上餐桌。
“之前我们都是灶台烧柴,一人烧火一人煮饭,费时又费力,现在用上天然气方便多了。”一家人热闹地吃着饭,顾正木回忆起村里与天然气的往事。
村民家里用上了天然气
走出去:巴1井曾为天然气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石油沟村坐落在连绵的铜锣山间,山峦叠嶂像“手臂”紧紧环绕着这片宁静的土地。村内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一幅山水画卷。
正是这里,大自然还悄悄埋藏着一份特别的“礼物”——石油。
据《巴县志》记载,早在宋朝,石油沟村就有出石油的记录,村民们还曾用石油点灯用。
“88年前,村里的那口气井对国家建设作出了大贡献。”石油沟村党委书记李世亮说。李世亮口中的气井叫作“巴1井”,它的开钻拉开了中国旋转式钻机钻井的历史帷幕。
它是川渝“母亲井”。自1937年10月开钻、1940年7月正式投产以来,生产16年,产天然气418.3万方,原油15吨,主要用于公共汽车以及轮渡的动力燃料,每天可充满80个大气压的钢瓶150瓶,曾供给20多家工业用户,支持国民经济建设,为天然气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引进来:村民天然气使用需求强烈
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石油沟村因此得名。附近的村民们对天然气也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和认知,但他们却不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今年60多岁的村民熊先华说,他每天都会上山捡柴并存放在家中,用于烧火做饭,每次回来都一身汗水,由于使用太阳能,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洗澡也很不方便,村民们都渴望早日用上天然气。“没有天然气,我们做饭、洗澡都不方便。”
村民家里用上了天然气
由于石油沟村等地势起伏复杂,沟壑纵横,想要安装天然气并不是一件易事。
“用气点位距气源管网约9公里且依山分散,管网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初步设计的安装费用超出大部分村民经济承受能力。”重庆凯源石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巴南分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凯源巴南公司”)经理安超介绍,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针对村民们强烈的用气需求,公司决定为石油沟村安装天然气。
经过重庆凯源巴南公司与安澜镇政府以及村委会针对户数、通道等问题的多次商谈,最终,天然气安装费用下降了50%以上。
天然气“回家”:今年5月前将开通238户
顾正木的家位于石油沟村海拔最高点,新燃气管网从山脚蜿蜒攀爬9公里,连接到顾家已然成了气源末端。按照新管网走向,他本是全村最后一户安装,但他却成了村里第一家用上天然气的人。
原来,顾正木的家位于石油沟村与已开通天然气的石板垭村的交界带,同时也是离邻村气源最近的一户,气源从邻村到老顾家,只需要1.5公里。
燃气公司工作人员进村开展安全检查
为此,重庆凯源巴南公司转换工作思路,积极开展联通石板垭村燃气管网工作。
“作为临时气源,我们先保障新建管网末端的顾正木等3户人家春节前用上天然气,还为后期两个村应急保供、气源补充等提供空间。”安超介绍,为协调气源管网穿越石板垭村,公司与石油沟村委共同协作,3次跑镇里汇报,多次进村协调,经过月余努力,终于把管网联通工作做“通”了。
不仅如此,预计今年5月,重庆凯源巴南公司将完成第一批次238户天然气开通。
“我的父亲曾参与过巴1井开采工作,等了这么多年,‘走出去’的天然气也算是‘回家了’,我们自己也终于用上了天然气。”看着厨房里蓝色火苗燃烧正旺,顾正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通讯员 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