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2年2月16日上午,乐陵市林业局工作人员接到通知,说辖区范围内出现了一种非常珍稀的鸟儿---大鸨。

接到通知后,乐陵市林业局展现出了极高的行动力,赶紧安排了一批技术人员过去查看情况。

这些被派出去的工作人员们就兵分多路,深入到乐陵市的各个角落寻找大鸨的身影。





他们找了很多地方,终于在乐陵市化楼镇和郑店镇交界的农田附近,他们发现了几只模样奇特的鸟儿。

这些鸟儿确实是珍稀的“大鸨”。

观察了一番之后,他们发现这次落脚的大鸨数量有10来只。



这也是乐陵市在冬季需要迁徙的候鸟群中第一次发现大鸨这种动物。

这说明当地的环境保护得不错,所以这群鸟儿才愿意在这个地方歇脚恢复体力。

那么大鸨是什么鸟?

为什么它如此珍贵呢?



«——【·被误会的鸟儿·】——»

说起大鸨,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个名字的由来。

传说在古代,有一种鸟喜欢成群结队地生活,而且每一群的数量恰好是七十只,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安排的一个小家族。



古人的观察力十分敏锐,他们注意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并巧妙地将集群个数与鸟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七十”字样,创造出了“鸨”字,用来称呼这种独特的鸟类。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与它独特的繁殖方式有关。

过去的人们总是会发现大鸨在交配的时候,两只鸟好像不是同一个物种。



于是人们就认为这种生物好像能和其他种类的鸟儿繁衍,还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叫做“万妻之鸟”。

这样的行为在古人看来很显然是不靠谱的,所以后面“鸨”这个字也被赋予了不怎么正向的意思。

当然,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鸨鸟“纯雌无雄,与他鸟合”,说的是这种鸟只有雌性的,所以想要繁衍后代,就得跟与其他鸟类交配。

但大鸨并不是这样的习性,更何况,不同物种之间根本就没法繁衍正常的后代。



但古人之所以这样认为也不算是空穴来风,因为后来经过研究,人们发现大鸨雌雄外貌和体形差别太大了,外行人大概率看不出这是同一种鸟儿。

雄性大鸨体型健壮,体长可达90厘米以上,翅膀展开能达到210厘米以上。

它的下巴上长着两缕白色羽毛,跟长了胡子似的,因此俗称为“羊须鸨”。



而雌性大鸨就小太多了,成年之后也就勉强能长到75厘米到80厘米之间,翅膀展开在170厘米以上。

雌性不长胡须,它还有个名字叫做“石鸨”。

它们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之一。



在古代,由于缺乏先进的观察工具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常常将雌雄大鸨误认为是不同种类的鸟,从而导致了“大鸨只有雌性,需与其他鸟类交配繁衍”的错误认知。

实际上,大鸨有着自己独特的繁殖方式。



它们的交配体系为多配和混配,多配体系下,雄性大鸨会通过展示自己的优势来吸引多只雌性,形成一雄多雌的配偶关系。

混配体系则更为常见,每只雌鸟会和1只以上的雄鸟交配。



在繁殖季节,雄性大鸨会通过夸张而优美的求偶舞蹈、展示华丽的羽毛等方式来博得雌性的青睐。

它们的求偶行为是自然界中一种正常的繁殖策略,并不是什么找其他鸟繁衍的意思。

它也只是一种普通的鸟儿罢了。



大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它们性耐寒,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气温多变的春秋季节,大鸨都能在草原上安然生活。

大鸨非常机警,它们的眼睛锐利而明亮,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大鸨比较擅长跑,它们的双腿强健有力,在草原上奔跑起来速度很快。



它们奔跑时,头部微微抬起,双腿有节奏地交替迈出,身体轻盈而敏捷,能够轻松地穿越草原上的各种地形。

即使是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它们也能如履平地,展现出出色的奔跑能力。

大鸨不怎么喜欢叽叽喳喳叫,它们的交流方式相对较为安静。



在群体活动中,它们通过眼神、动作和姿态来传递信息。

当它们想要表达友好时,会轻轻地靠近同伴,用眼神交流;当它们发现危险时,会通过特定的动作向同伴发出警示。

大鸨是杂食性动物,食物以植物为主,有的时候也会吃一些动物性食物开开荤。



大鸨的分布范围比较广,在欧亚大陆很多地方都有。

在中国,大鸨的繁殖地多分布于北方的一些地方,比如黑龙江、内蒙等一些地方。

在繁殖季节,大鸨们会来到这些地方,寻找合适的伴侣,建立自己的家庭。



在冬季,当北方的草原变得寒冷时,大鸨们会踏上漫长的迁徙之旅,来到一些相对温暖的地区越冬。

大鸨的性别比极其不平衡,一只雄性的大鸨大约对应着2.5只雌性的大鸨,这使得它们的繁殖过程和其他的大部分鸟儿都不大一样。



它们的成熟年龄相对较晚。雌鸟4岁,雄鸟5岁,这也使得它们的繁殖方式比较特殊。

雌鸟交配后会寻找合适的地方产卵,每窝产卵2枚左右,孵化期为 21-28 天。

孵蛋的时候,雌鸟自己照顾后代,它们会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着卵,保护着它们免受外界的伤害。



幼鸟出生之后,鸟妈妈会传授它们生存的经验,帮助它们逐渐成长。

大鸨曾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鸟类,在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上,都能看到它们矫健的身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鸨的数量却在急剧减少,如今已成为濒危物种。



在中国,大鸨的数量也就只有一千来只,这个数量简直比大熊猫还少。

曾经,大鸨在中国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但如今,它们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也在持续下降。

大鸨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一员,甚至还是一种比较怕特殊的文化符号。



希望我们能为大鸨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让这些草原精灵能够在蓝天下自由翱翔,在草原上悠然生活。

参考: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乐陵迎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2022-2-2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