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平,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力量,守护湖畔、鸟儿的自由;用自己的执着与热爱,为鸟儿们撑起了一片自由的天空,他就是东平县退休干部陈昌伦。从2019年至今,6年多的时间,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的守护从未间断,在东平湖这片广阔的水域上,书写着一段人与鸟儿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拍鸟变护鸟,护航东平湖畔迁徙路

双目炯炯有神,说话中气十足……初见陈昌伦时,很难相信他已经71岁了。他是土生土长的东平人,现任东平县护鸟观鸟协会会长,省生态环境厅“东平湖青头潜鸭养护观测站”负责人。2016年,退休没多久的陈昌伦开始在东平湖拍摄鸟类,用镜头记录大自然生物多样性,然而在2019年冬天,他救治了一只脚上带着铁夹子的赤麻鸭,让他下决心要尽力保护这些“空中的精灵”,从此便开始了爱鸟护鸟的旅程,也从“拍鸟人”变成了“护鸟人”。

隆冬时节,万物萧瑟。东平湖上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别有生意,丛丛芦苇随风摇曳,只只水鸟水面起舞。东平湖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枢纽,山东省实施国家黄河战略示范区域,近年来,东平县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加强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吸引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东平湖繁衍生息。

陈昌伦像往常一样,开着车带着他的老伙伴们在东平湖边巡查,制止不文明的拍鸟、观鸟行为。陈昌伦介绍说:“每年秋冬季节,数以万计的候鸟会飞抵这里越冬或中转迁徙,这里相当于是它们的家了,我们也算是鸟儿们的家人,来守护它们。”

在陈昌伦的护鸟生涯中,救助受伤鸟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2023年12月6日,陈昌伦在东平湖西黄河滩救治了一只白尾海雕,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时他刚做完第二次心脏支架手术,身体还特别虚弱,但他依然坚持到现场去救治、照料鸟儿。

“看到它虚弱的模样,我心急如焚,立刻组织专家对其进行救治,在仔细检查后,发现白尾海雕没有明显的外伤和内伤,凭借经验,我猜测它是因饥饿导致的身体极度虚弱。”陈昌伦告诉记者,他赶紧给白尾海雕喂食,并为它注射了补充营养的药物。在他和专家们的悉心照料下,奇迹发生了,白尾海雕在第二天便有了明显的好转。为了让这只白尾海雕能够回归自然,同时也为了密切关注它的行踪,陈昌伦在放生时为它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


然而,几天后,陈昌伦通过卫星定位发现白尾海雕在河南濮阳停留了6个小时一动不动。他意识到这只白尾海雕可能又遇到了麻烦,于是马上多方协调联系,并将白尾海雕的位置信息发给了濮阳的救助人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只白尾海雕再次得到了救助。

“此后,我每天都会查看手机,了解白尾海雕的轨迹。如今,这只白尾海雕已经飞到了俄罗斯东北部,并且状态很活跃,十分健康。”陈昌伦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机展示白尾海雕的活动轨迹。

自2020年3月东平县护鸟观鸟协会成立至今,像这样的野生鸟类救助行动,陈昌伦已经组织了200多次。每一次救助,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在这个过程中,陈昌伦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救助经验,还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加入到保护鸟类的行动中来,截至目前,共有21名退休人员参与其中,“巡逻大队”日益壮大。

6年8万公里,做爱鸟护鸟的践行者

一个一人多高的迷彩色大罩子,外面再伪装一些杂草,就是一个人造移动隐蔽观测棚,也是陈昌伦观鸟护鸟的重要装备。在巡查时,陈昌伦会亲自穿上下水裤到湖里清理残留的渔网,防止鸟儿被缠住。东平湖面积广阔,环湖一圈约80公里。陈昌伦和协会成员巡逻一圈得花费四个小时,6年来,他的护鸟巡逻里程达8万公里。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鸟类的行列中,陈昌伦与协会成员共同编写了科普画册《东平湖生态与鸟》,个人出资打造了一个集救治、科普展览于一体的观鸟护鸟基地。由于他专业知识丰富,且全心服务爱鸟护鸟的工作,近期央视新闻客户端对他进行了采访;还参与了东平县林业保护发展中心开展的冬季鸟类调查……陈昌伦每天过得都很忙碌,他开玩笑说:“退休后,我反倒比上班还忙。但人活着只要有事儿干、有精气神儿,比啥都强。”

对此,家里的人很担心他的身体,想让他休息一段时间,朋友来看他时,基本上也是来一个劝一个,说老陈你那么拼干啥,可别把身体搭进去。但是陈昌伦却闲不住,这样忙碌的生活让他觉得很充实。“成天的救鸟护鸟,感觉心里很欣慰,也很充实,你看我开着车救鸟去,接着就来精神了,一说哪里,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一有电话,哪里有鸟受伤了,我立即赶过去。”陈昌伦笑着说道。

在长期与野生鸟类打交道的过程中,陈昌伦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但凡有受伤的鸟儿到他手上,仅需简单打量鸟喙,观察其整体精神状态,检查腿部与翅膀等部位是否有外伤,便能迅速判断出它的病症。

回顾这些年的观鸟护鸟之路,当被问及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时,陈昌伦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每次放飞痊愈的鸟类,他都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没有半点不舍。但有次放飞一只救治了五个月的白鹭时,没想到它又飞回了基地,它舍不得这里的“家”。那一刻,陈昌伦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这种信任与和谐,也正是他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的意义。

候鸟变“留鸟”,演绎众鸟翔集生态美

2019年冬天,一种从未见过的水鸟进入陈昌伦的镜头,他们就是青头潜鸭。青头潜鸭是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出现,无疑是对东平湖生态环境的一次重大肯定。

“我们第一次观测到青头潜鸭是在2019年,只有70只左右,到了2022年冬季,观测到的数量就达到1664只。”陈昌伦告诉记者,他们在东平湖发现的1664只青头潜鸭,是目前国内有记录的最大单一种群。青头潜鸭的出现,说明东平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

为了保护青头潜鸭,陈昌伦担负起了更大的责任。2022年5月22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成立“东平湖青头潜鸭养护观测站”,任命陈昌伦为负责人。曲阜师范大学在陈昌伦的救助中心成立“青头潜鸭监测与研究中心”。2023年5月,陈昌伦被评为山东省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在全省助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老专家顾问团成立启动仪式上作典型发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好这一湖绿水,让青头潜鸭在东平湖实现自然繁殖、人工繁殖,进一步扩大青头潜鸭的种群数量,这是我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也是我们这些老伙计们的共同心愿。”陈昌伦说道。

如今,东平湖上的鸟儿种类日益丰富,从最初单一品种的须浮鸥,壮大到现在包括青头潜鸭、赤嘴潜鸭、花脸鸭、斑背潜鸭等在内的百多种珍稀鸟类。这些鸟儿在湖面上翩翩起舞,成为了东平湖最美的风景。而陈昌伦,这位 71 岁的老人,依然坚持巡湖护鸟。他说:“只要我在一天,我就会继续护鸟,守着它们一天。” 在他心中,这些鸟儿早已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守护这片水域的生态环境,是他一生的使命。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李雪丽)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