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围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过去的一年,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转型,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


走进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的智慧农业大棚里,一串串西红柿鲜红欲滴,长势喜人,而它从幼苗到现在,使用的肥料都是从附近的水泥窑烟气中提纯出的二氧化碳。


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党委书记 厂长 卢叔敏

一般的室外的栽培西红柿,一亩地一年产量大约在4000到6000斤,那么用我们这个设施农业,再加上我们的二氧化碳作为植物气肥,产量每年可以达到80000斤每亩,也减少了农业的面源污染。


早在几年前,卢叔敏就带领团队成功对水泥窑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了100%捕集提纯,用于工业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但市场推广并不顺利。白马山水泥厂每年生产5万吨二氧化碳,市场需求却远低于此。此外,每捕集1吨二氧化碳需要花费成本达400多元,远高于市场价格,也就是说,投入越大,亏损就越多。


海螺集团安全环保部 常务副部长 翁长祎

作为水泥企业来讲,当时也有人认为只要环保和排放达标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花大钱办小事。但是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最终还是决定上马这些项目,就是因为绿色低碳转型,实际上就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此,企业决定从优化工艺和深化应用入手,在持续压缩碳捕集成本的同时,与多个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研发,拓宽并延伸碳产业链,在全国率先将二氧化碳制成肥料应用到农业领域,提升农作物产量,迅速取得了成功。紧接着,他们又开发并应用了二氧化碳制氨、二氧化碳储能、二氧化碳制炸药、固碳建材等多项技术,有效解决了供大于求的问题,推动企业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实现双下降,和2020年相比,碳排放总量下降了21.8%。


海螺集团三碳研究院 总经理 夏贤清

在碳捕捉和转化利用方面进一步地探索研究,积极跟踪国际上最先进的一些技术的进展情况,取得一些根本性的突破和产业化的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把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变废为宝。


如今,从长江之滨到淮河两岸,以水泥、冶炼、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正加速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最大程度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截至目前,全省已创建150家省级绿色工厂、13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13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十四五”以来,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7.4%,为全省经济发展增添了一抹靓丽的绿。绿色发展势头强劲的背后,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同样关键。2024年全省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过1200万千瓦,成为我省装机第一大电源。春节前夕,在淮北市,一个总容量为10MW的储能电站已经建成投运,用来储存周边的风电、光伏电量,目前已消纳绿电超过53万千瓦时,而为了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位于合肥市的国轩高科则向更高密度、更大容量的储能电池发起了攻关,经过反复实验,成功将单颗电芯的存储容量提升了2倍,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电站的容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国轩高科储能业务板块副总裁 储能研究院院长 张东升

整个容量从当前的5MW/h提升到7MW/h以上,目前我们第三代产品的寿命是12000次,下一代产品将突破15000次循环次数,实现光储同寿这样的目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随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调整,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同比增长24%,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地项目1600多个,同比增长17.9%,投资金额超过8000亿元,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2%,并圆满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2024年度空气质量约束性目标。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 厅长 曹哨兵

围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引导形成更为广泛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