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长路漫漫,我选择以自己的脚步,丈量大地,求索文明,在全国各地穿梭行走——这并非简单的游历,而是一场又一场对历史脉络的寻访、对文化基因的追溯。
中国幅员辽阔,从西北戈壁到江南水乡,每寸天地都蕴含独特的故事;从喧哗都市到宁静乡村,每方风土都饱藏珍贵的景致:
走过北京,我驻足古老和现代交织的律动之间,遐想故宫的红墙黄瓦见证过的沧桑巨变;走过西安,我震撼千年古都的雄浑气魄与宏伟,倾听兵马俑的威严诉说大秦帝国的辉煌;走过南京,我漫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恍若隔世,感受秦淮河的余韵在历史的水波中荡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塞外的苍凉壮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巴蜀的静谧清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北国的不羁豪放。
行走这片古老的土地,我深切体会,我们的中国地大物博,自然风光无限;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千年积淀深厚。行走这片广阔的土地,我满心敬畏,不胜欢喜。
此次随《老单走福州》踏足福州,是源于对这里独特的“福”文化的向往。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这座名字溢满祥瑞的城市,是全国唯一在名字中冠以“福”字的省会,也是我多年心系的文化遗产保护热土。
2005年,我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时,首次前往福州考察三坊七巷。在看到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体保存完整后,我建议福州市政府投资解决民生和历史街区保护问题。
次年,我再到福州评审保护规划,将《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提升为《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实现从保护建筑单体、历史文化街区,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飞跃。
我与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不解之缘由此开始。
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取得一定成效后,我建议福州设立“两山两片两塔”的文化遗产保护特区——将三坊七巷、朱紫坊、乌山、于山历史风貌区、乌塔、白塔、安泰河进行成片区保护,使其成为展示闽都历史文化、传承闽都文脉、彰显福州城市特色的名片。
2011年8月24日,我参与全国首批社区博物馆之一的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揭牌活动,正式介绍“社区博物馆”概念,期望通过组织大众开展丰富活动,让三坊七巷的文化、文物真正 “活起来”。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绝佳样本:这里不仅有旖旎的自然风光,更有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行走福州街巷,我惊艳于这里无与伦比的时代痕迹:
船政文化园以中国保存最好、体系最完整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为依托。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那段探索自强的历史徐徐展开,“此船当关,万福自来”,先辈为了自强图存,在马尾艰苦奋斗,创办船政学堂、建造轮船、培养海军人才。中法马江海战,将士的英勇无畏令人动容;
在船政博物馆,嘉宾与船模师一起完成“平远舰”的关键步骤制作
三坊七巷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坊巷间保留鱼骨状格局,严复、林觉民等名人故居星罗棋布,“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站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融,前行每步都仿佛能听见先辈的低语。
品尝福州美食,我陶醉于这里原汁原味的味蕾狂欢:
佛跳墙“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汇聚多种珍贵食材,汤汁浓郁醇厚,却又清爽不腻的中华名宴,入口便是对生活的礼赞;
肉燕是“肉包肉”的独特创意。外皮轻薄如纸,肉馅鲜美多汁,口感滑嫩清脆的喜庆佳肴,勾勒几代人的家常烟火与平凡日子的温馨轮廓;
还有清甜回甘的茉莉花茶。“见茶不见花,却有茉莉香”,这缕记录福州文人乡愁的芬芳,尽揽温婉与诗意,是福州人慢生活的悠然缩影,也是款待八方宾朋的诚挚心意。
老单与嘉宾亲手制作并品尝非遗美食“福州鱼丸
触摸福州文化,我沉浸于这里独一无二的多元融合:
脱胎漆器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髹饰技艺精湛,制品光亮美观、色彩瑰丽;
福州金鱼拥有400多年养殖历史,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远销海外,展现福州生动活跃的文化输出能力;
闽剧作为福建地方戏曲剧种,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融合多种声腔元素,水榭戏台间,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此外,瑞岩山的弥勒造像和摩崖石刻,见证岁月变迁和古人智慧;福道作为我国首条悬空钢架城市森林栈道,巧妙将现代建筑与自然融合,实现人工与自然的“精拙两相宜”,漫步其中,目之所及皆是景,幸福感油然而生。
行走福州,我不仅领略自然之丰美、历史之厚重、文化之多元,更再次深刻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灵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它们不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而是赋予城市生命力与吸引力的“靠山石”与“点金石”。我们应该像守护珍宝一样守护它们,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并传承这些重要的文化财富。
《老单走福州》是对福州的深情探索,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意致敬。
嘉宾夜游闽江,畅聊“老单走福州”的拍摄美好经历
希望通过这次行走,能让更多人走进福州,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成为有“福”之人,也让福州的“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单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