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敲响,锣鼓震天,狮舞翻腾,红灯笼映照着万家灯火,年味在熟悉的仪式中铺展开来。新春的迎接方式虽似曾相识,但每一次辞旧迎新,都不仅是传统的沿袭,更是文化与时代的共鸣,让古老技艺在新的语境中生生不息。
2025年的春节意义非凡,“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千百年来中国人薪火相传的节日终于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非遗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日常,也悄然适应着时代节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新春特别节目——于1月31日、2月1日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并于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以近300项非遗技艺,展现非遗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新生。
非遗的传承,是时间的回响,还是时代的创造?是固守传统,还是在变化中延续?这些问题,并没有单一的答案。
活态传承:非遗如何承载时间的记忆?
非遗是活的文化,它并未停留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以不断变化的方式延续着它的韵律。从晋南威风锣鼓的铿锵节奏,到白纸坊太狮的翻腾跳跃;从胶州秧歌的灵动步伐,到吉林的《瑞雪迎春》扇子舞……这些技艺不仅是民俗的组成部分,还是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
《2025年非遗晚会》中的许多节目都展现了这种活态传承的力量。它们未曾中断,在年复一年的节庆、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不断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这种“活化”让非遗不只是被保护的对象,而是始终处于生长、流动中,与当下共生。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如何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非遗不仅需要延续技艺的精髓,还需要创造性转化,使它能被更多人理解、使用和喜爱。
创新发展:非遗如何在时代中焕新?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从何而来,还在于它如何走向未来。社会、技术的变迁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得非遗既能保留了文化根脉,又能适应现代人的文化需求,让它成为今天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望。
《2025年非遗晚会》中许多节目都展现了这种创新路径——当景德镇瓷乐器在光影交错间奏响,瓷器不再只是静默的艺术品,而成为音乐的载体,展现了陶瓷技艺的无限可能;当苏绣《木棉迎春》突破平面局限,创新融入三维立体空间概念,用立体绣和高叠绣技法,让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凸显木棉花的“英雄”气;当机械臂精准操控皮影戏,光影之间,旧时戏台上的剪影,被赋予了更精准、生动的动态。这些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一种连接。非遗的传承,不是固守旧有的形式,而是在时代的变化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让它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晚会中特别打造的“非遗街区”为这一点提供了更直观的例证——湘绣、苗绣从展柜走进时尚设计,成为日常服饰;关公扯面、江西拌米粉、广东的“一盅两点”,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饮食记忆,而是真正成为当代人的味觉体验。当非遗从舞台走入生活,它才真正拥有了穿越时间的能力。
然而,创新是否会让非遗失去本质?如果非遗的形式不断被改造,它还是“非遗”吗?非遗的存续从来不是单向的,它既来自于时间的馈赠,也依赖于时代的塑造。《2025年非遗晚会》提供了一种答案——非遗不仅是传统的象征,还是文化创造的资源,它不仅需要被珍视,更需要被理解、被创新、被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今天的年轻人,未必会唱昆曲的水磨腔,但他们能在剧场里看到戏曲的现代演绎;他们未必会亲手剪窗花,但会在社交平台上观看匠人如何用剪纸塑造光影;他们可能不会蒸年糕、炸麻花,但仍会在除夕夜,品尝一口熟悉的家乡菜。非遗的传承不一定是原样照搬,而是以新的方式,成为当代人的文化印记。
文化不会停滞,非遗的未来正在发生,在新年的钟声里,在一桌热气腾腾的团圆饭里,在每一个人参与其中的生活方式里。春节成为世界级非遗,其边界被不断拓宽,而它的未来则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在某个寻常的日子里,打开这道连通过去与未来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