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襄
在我国的甲骨文研究上,特别是对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方面,有一个人的名字值得铭记;他叫王襄,字纶阁,号符斋,又号簠室,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1876年12月31日,出生于天津城厢内二道街张洚水胡同(贡院胡同)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1898年的一天,经常往来于京津地区的古董贩子范寿轩急匆匆地来到王襄家,说在河南见到一种“龙骨”,上面刻有古代的文字,问他想不想要。王襄一听,很感兴趣,就催促范寿轩前往收购。
王襄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之前在剃头摊子上看到过这种东西。当时正值清朝晚期,男人留长辫、头顶前半部头发要全剃光。当时,剃头匠的理发工具就是一柄剃刀,一不小心、就会划伤理发者的头皮。所以剃头匠都要常备一些止血药,而止血药就是龙骨碾碎制成的。
王襄曾研究过这些大小迥异的"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拼成两三块龟板,擦去上面泥土后,发现刻画的图案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王襄
但是,等到第二年,范寿轩才带着从河南收购的龙骨回到天津后,以奇货自居,向王襄索要高价。王襄无力支付巨款,只得购买零星小片,未能得到大片龟骨。
王襄根据龟骨出土地点是河南安阳小屯村,断定这些龟骨是殷墟故物。这些龟骨上所刻之图案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贵族使用的占卜文字,因其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兽骨)上,故名。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书被认为是最早图书,记载了先民的生活片段。从人类文明来看,我国的甲骨文,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纸草文书及希腊的线形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从学术方面来看,甲骨文与敦煌遗书、汉简和故宫明清档案一起,被世人誉为近代中国四大学术发现。
王襄发现甲骨文和我国“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的王懿荣基本同时,都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买者。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自杀殉国,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留下论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以后,天津同样沦陷,范寿轩低价出手了大量甲骨,王襄倾其所有,购得了其中一大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襄失业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说他将甲骨卖给日本人,但王襄不为所动,宁肯变卖衣物和家中什物维持生活,也不要日本人的高价。
抗战胜利后,北京藻玉堂书店的老板和几个高校的负责人到天津和他纠缠了一个多月,要购买他收藏的甲骨。虽然当时物价飞涨,但他仍不为重金所动,一口回绝。
王襄后来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现在没有新的发现,将来也不会发现的很多,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帮,等到中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
王襄
1948年,王襄读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读后对子侄辈怒赞:“共产主义就是真”、“共产党一定会成功。”
新中国的成立,印证了他的看法,他继续追求思想进步,“近年读马列著作,遇矛盾之理皆能立解,且合实际,知共产之学造福社会。不图老耄得此异书,胜读礼运诸篇”。
尽管在解放初期、王襄家中仍很困难,但当1952年、董作宾(甲骨文研究大家,系“甲骨四堂”之一,1949年后去了台湾)从美国来信,询问他是否有意将甲骨售与美国某大学时,王襄也是一口回绝了。
新中国对于王襄的思想进步和深厚学识给予了极高的荣誉和信任。1953年,78岁的他被天津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此后,王襄将毕生购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
1965年1月31日,王襄因患肺炎病逝于天津市医学院附属第一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