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个陶罐竟然有20个小罐口!”
“闽菜也有满汉全席!”
今天,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的小营员们
怀揣着满腔的好奇
在闽菜文化博物馆里
探寻闽菜的“前世今生”
探寻闽菜“前世今生”
闽味“满汉席”有哪些菜肴?
来闽游玩的郭沫若,
为哪道闽菜起名“半月沉江”?
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赞不绝口的闽菜
又是哪一道?
小营员们带着博物馆内讲解员
抛出的问题,开启了
在闽菜文化博物馆的奇妙探索之旅。
闽菜文化博物馆
是全国首座以闽菜为主题的博物馆
集展览展示、体验品鉴、技艺传承和
闽菜保护发展等功能于一体
馆内藏品多达1000多件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营员们逐一参观博物馆的四大常设展厅——闽菜悠远、正宗闽味、名店盛宴、传播传承。通过仔细观看文物展陈和历史资料,他们深入了解了闽菜各流派的地理分布、饮食风俗、故事轶闻。
小营员贺卓妍兴奋地说:“太有意思了!我发现,原来我们和古人有着许多相似的饮食习惯,这种感觉好奇妙!”
从昙石山人“河海讨食”开始留存下来的陶盉、陶甗、长颈瓶、饭甑等饮食器具,到历朝历代各式各样的炊具、餐具、茶具,乃至众多栩栩如生的闽菜菜模,无一不吸引着小营员们的目光。他们穿梭于这些珍贵的展品之间,了解闽菜文化从萌芽到繁盛的辉煌历程。
博物馆二层的闽菜名店历史复原场景,让小营员们啧啧称奇。在这里,闽菜发展史上盛极一时的三家名店——聚春园、安泰楼、春风楼被集中复现于一条大街上,千百年前“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市井重现于眼前。
步入聚春园展区,厚重的石板路、古朴的木制桌椅以及整齐划一的黑釉酒罐等细节设计,让小营员们兴奋不已,他们四处摸摸看看,感受当年聚春园的繁华盛况。
据了解,聚春园是福建省现存历史悠久的中华饮食老字号之一,始创于1865年,驰名中外的“佛跳墙”源于此。1994年,在聚春园旧址上,建成了聚春园大酒店,百年老店焕发新生。
今年是聚春园集团成立160周年,该集团推出系列活动,旨在展现该集团在助力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州实践中的积极姿态,与福州的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共进的精神风貌。
据介绍,闽菜文化博物馆定期开设“闽菜大师讲坛”,邀请顶级闽菜技艺大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宾客介绍闽菜文化的发展与烹饪技艺的精髓,打造开放式体验的研学平台。
传承闽菜
要从娃娃抓起
随后,小营员们来到
博物馆二楼的佛跳墙展厅。
一进展厅,他们就被位于展厅中央的
大型佛跳墙媒体艺术装置所吸引,
装置宛如放大版的佛跳墙盛器,
曲形屏幕以裸眼3D的方式360度
呈现佛跳墙制作出坛的场景。
活动现场,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闽菜大师魏元飞亲自向小营员们展示“闽菜之王”佛跳墙制作技艺。
佛跳墙的选材极为讲究,众多原材料需要经过蒸、汆、煮、炸、煸等多种烹法处理,再经过分煨、合煨等精细步骤,最终才能成就一坛鲜香四溢的佛跳墙。小营员们大开眼界,原来这小小一盅佛跳墙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多的奥秘。
为了让小营员们更加深入地体验闽菜的魅力,本次活动还特别安排了“年夜饭由我当家”互动环节。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小营员们纷纷化身“小厨师”,动手制作闽菜经典菜肴——荔枝肉和芋泥。
活动现场,小营员们按照厨师传授的操作步骤,各显神通。有的忙着切肉清洗,有的专注地裹粉捏制,还有的小心翼翼地倒油翻炒。在小营员们的通力合作下,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荔枝肉、芋泥顺利出锅。
小营员林晨依激动地说:“我回家后要把今天学到的这两道闽菜做给家人吃,让他们也尝尝我的手艺。”
角色联想
书写闽都福味
今天下午,本报写作训练营邀请
福州市仓山区第七中心小学教导主任、
语文教师郑晨虹,
为小营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指导课。
郑晨虹结合当日的研学活动体验,引导小营员们以“看闽菜、做闽菜、品闽菜、思闽菜”为主线,以“我会变”展开联想,化身“导游、大厨、闽菜、闽菜推广大使”等不同角色,沉浸式感受闽都福味,去追寻跨越千年的闽菜文化。在郑晨虹的指导下,小营员们下笔有神,妙语连珠。
“闽菜不仅是八大菜系之一,更是我们福建人民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劳动成果、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仅要了解闽菜文化、发扬闽菜文化,也要了解其它传统文化,感受它们的魅力,传承下去。”
“每一道闽菜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我为自己能生长在这样一个美食之乡而感到自豪和幸福。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并喜欢我们的闽菜文化,和我一起爱上‘虎纠’味道。”
活动最后,郑晨虹对小营员的作文进行批点,并评选出“最佳写手”“写作小能手”“观察小能手”。
记者 全怡月 周桃茂/文 包华/摄
新媒体编辑 刘亦洪
监制 雷岩平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