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彼时,齐鲁大地乃华夏文明之核心区域,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昌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鲁菜影响深远,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嗅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精食美食论,使鲁菜从诞生之初便注重选料精细、刀工精妙、烹饪精湛。
《尚书·禹贡》中“青州贡盐”的记载,开启了鲁菜咸鲜风味的序章,盐成为鲁菜调味之基石。秦汉时,大一统促进了文化与食材交流,丝绸之路又为鲁菜带来西域食材与香料,鲁菜兼收并蓄,不断发展。唐宋时,鲁菜蓬勃发展,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常客,文化传承载体得以拓展。明清时期,鲁菜达至鼎盛,凭借海运优势传播四方,更成为宫廷御膳核心,在“满汉全席”中留下深刻印记。
鲁菜的诞生,是齐鲁大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晶。从地理上看,山东半岛傍山靠海,物产丰饶,为鲁菜提供了丰富食材,如鱼、虾、蟹、贝,以及胶州大白菜、章丘大葱等。从经济而言,东周时临淄为经济政治中心,财富汇聚,烹饪资源丰富,高手云集。从文化来讲,儒家文化倡导的礼仪规范等,融入饮食,使鲁菜不仅是口腹之欲,更具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正如管仲主张鼓励餐饮娱乐业刺激消费,让鲁菜在2700年前就站在高精尖起点。诸多因素相互交融,鲁菜由此诞生,独树一帜。
鲁菜文化,是儒家文化在饮食领域的生动体现,讲究“和”为本,追求中正平和。其菜品命名常蕴含文化典故,如“孔府东坡韵香肉”,既与孔府相连,又牵起与东坡肉的文化交流之线。鲁菜烹饪技法多样,有爆、炒、烧、扒、烩等30余种,“爆”讲究急火快炒,“扒”为鲁菜独创,成品整齐、味浓质烂。在调味上,鲁菜注重清汤和奶汤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以咸鲜为主,突出食材本味。
人人都说“鲁菜”不行了!为何还是八大菜系之首,这3点不服不行!
1:烹饪基础的奠定。鲁菜奠定了中国烹饪的理论基础和技法框架。许多烹饪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如食材的处理、火候的掌握、调味的原则等,都源自鲁菜。其他菜系在发展过程中,纷纷借鉴吸收了鲁菜的这些基础技法,如川菜中也会运用到鲁菜的一些爆、炒技法,只是在调味上有所不同。
2:口味风格的引领。鲁菜的咸鲜口味是一种非常基础和包容的口味,适合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它不像川菜以麻辣为主、湘菜以香辣著称那样具有强烈的口味特色,但这种中正平和的口味却为其他菜系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许多菜系在形成自己独特口味的同时,也保留了咸鲜口味作为基础或重要的调味方式。
3:地域覆盖的广泛。历史上,鲁菜的影响力覆盖了京津塘及东北三省等广大地区。在这些地区,鲁菜的烹饪风格和菜品特色深入人心,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员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鲁菜的影响还不断向其他地区扩散,为其他菜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简单一点说,其他菜系都是在鲁菜基础上,做出的改良而已。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