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春节临近,年味浓浓。年前的这些天,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古城街道居民陆涛(化名)就要搬进新家。在当地民政部门的积极协调下,陆涛的亲戚为他提供了新住处,让他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有了温暖的家。
将党的救助政策及时主动送到困难群众身边,把政府部门的救助服务延伸到每一个困难家庭。近年来,宿迁市民政局持续深化“主动发现”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确保“应救尽救、救助及时”,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泗阳县朱湖镇社会救助协理员们正在困难群众家走访慰问。(图/贾伟)
聚焦“急难”对象,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39岁的陆涛是名智力障碍患者。因父母离异,他自幼跟着奶奶生活。2024年,相依为命的奶奶病逝,陆涛从此无依无靠,居无定所。后来,有热心群众在小区车库给他腾出一间房,让他暂时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陆涛属于中度智力障碍,只能以简单方式与人交流,平时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
宿城区古城街道新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钮生侠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开展入户调查摸底,并为陆涛申请低保、临时救助,让他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不止于此,钮生侠还主动联系陆涛的亲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说服其更好发挥监护人职责,为陆涛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固定住处。目前,陆涛的“新家”正在打扫整理,计划农历腊月二十四入住。
“这不,小陆再过几天就可以住进新家了,在新家过新年了。”钮生侠说。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泗阳县李口镇其虎社区村民魏敏的身上。“多亏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渡过了难关!”看着来家里回访的社会救助协理员顾华明,魏敏激动地说。
魏敏原本在上海务工,因突发性脑出血失去劳动能力,看病前前后后花了30余万元。加上妻子患有轻度抑郁症,需要长期服药,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捉襟见肘。
2024年,泗阳县民政局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排查,发现魏敏家有大额医疗费用刚性支出情况,及时将预警信息反馈乡镇帮扶救助中心,并指派村里协理员上门走访、调查。经过核实,协理员帮助魏敏家申报各类救助,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聚焦“急难”对象,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陆涛和魏敏都是宿迁市民政局持续推动社会救助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的缩影。
近年来,宿迁市民政局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网格化治理+铁脚板”作用,一方面建立覆盖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另一方面,组织社会救助协理员、村干部、网格员、老党员、热心群众成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队伍,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活动,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泗洪县临淮镇社会救助协理员正在困难群众家里走访慰问。(图/贾伟)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安全过冬
为切实保障好元旦春节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024年12月31日,宿迁市民政局下发《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两节”期间兜底保障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度过平安、祥和的节日。
临淮镇位于泗洪县南部,是伸向洪泽湖中三面环水的“岛镇”。受冷空气影响,临淮镇近期气温下降幅度较大,当地积极组织开展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排查走访工作。
“阿姨,降温了要注意防寒保暖,生活上需要帮忙就跟我们说。”在临淮镇小街社区村民许尔华老人家里,临淮镇社会救助协理员马明保与老人亲切交谈,详细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和饮食起居,仔细询问老人的需求。
“感谢你们一直记挂着我们这些老年人,每年给我们送东西(慰问品),还陪我们唠家常,就像家人一样。”许尔华说。
临淮镇民生事务和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许昌刿介绍,通过摸底排查,希望及时发现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防止因信息闭塞导致救助延误。走访排查中,重点放在“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家庭,及时排查是否符合其他救助政策,避免政策保障不到位,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安全过冬。
2024年以来,临淮镇通过巡查走访,村(社区)“二级联动”主动发现困难群众98户121人,其中纳入低保35户55人、纳入低保边缘户1户4人、纳入支出型贫困户1户1人、纳入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46户46人、纳入特困供养8户8人、纳入困境儿童保障7户7人,实施临时救助213户444人,共发放救助金46.4万元。
泗洪县民政局帮扶救助中心主任毛少波表示:“通过走访慰问,主动排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项,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把更多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泗阳县朱湖镇社会救助协理员(右一、右二)正在困难群众家走访慰问。(图/贾伟)
救助更有力度,兜底更加稳固,服务更加温暖
作为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社会救助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牵挂,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冷暖。
近年来,宿迁市民政局不断加大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力度,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统筹整合各类社会救助保障政策,让救助更有力度,兜底更加稳固,服务更加温暖,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织密筑牢了基本民生保障网络。
“我们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救助帮扶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全部进驻同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明确救助帮扶事项服务清单和经办标准,打造救助帮扶服务专区,实现‘一窗办、一次办’。”宿迁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杨婧介绍。
此外,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宿迁市民政局持续加大急难型临时救助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纾困、救急解难的突出作用。
宿迁市民政局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优化临时救助工作的若干措施》,指导基层按照“先救助后审批、先临时后常态、先民政后专项”原则,简化救助流程,优化救助举措。
2024年,宿迁市共计对2.95万名城乡居民实施临时救助,支出临时救助金3163万元,有效发挥了临时救助“底线中的底线”作用。
其中,实践较早的沭阳县、宿城区临时救助资金、人数均实现显著增长,其中,沭阳县2024年度救助资金和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6.80%和36.14%。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宿迁市民政局副局长徐宝良表示,宿迁市民政局将继续瞄准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持续深化“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和强化临时救助制度设计,增强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开展效果评估,做到与时俱进,努力形成结构更合理、层次更分明、衔接更配套、社会参与度更高的救助保障体系。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期、1月2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贾伟 特约记者 王晨 骆伯玮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