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驾崩后,将东魏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高澄。

而对于高澄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欢的东魏本身也是一个利益联合体,高欢的战友,这些北魏的勋贵根本不买高澄的账,最明显的就是侯景马上叛乱,要割据河南。

而高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跑了侯景,南梁和西魏,重新夺得了河南之地,高澄在鲜卑勋贵中才有了地位,而这时高澄却遭遇到了暗杀。

高澄死后,高洋接受了哥哥的政权,面对不服从自己管理的鲜卑勋贵,高洋采取了什么对策呢?高洋称帝解决了鲜卑勋贵和汉族士族之间的矛盾了吗?面对复杂的北齐的局面,高洋又是如何做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上记载的高洋称帝建立北齐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之前讲到东魏的危机的时候就讲到过,高欢所统治的东魏本身就是一团散沙。

高欢起家是靠着六镇的鲜卑势力,但高欢的家境并不好,如果没有娄昭君,高欢连军主都当不上。所以这些六镇的势力对于高欢而言并没有那么的绝对服从,他们之间更像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而高欢的体系中还有很多是当年跟随尔朱荣的势力,比如侯景等人。这些人不过是因为情势的原因,尔朱荣被打败,所以跟随了高欢。

而东魏的体系中还有以前跟随北魏拓跋家族的势力,还有北方的豪门士族势力。所以高欢当时的东魏不过是高欢凭借自己的能力,把大家捏在了一起。

所以这样的政权才不断存在危机,先开始是元修西逃关中,导致东魏在河南之地局面变得被动。而之后东魏鲜卑勋贵和汉族势力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而这些鲜卑勋贵本身也逐渐暴露出不愿意服从管理的趋势。

其实高欢的基本盘还是六镇的军户,而这些六镇的鲜卑人很多还停留在部落联盟政治形态的认知。在部落联盟时期,各个家族就是一个部落,不过大家为了生存而聚集在一起推选一个公认的领导人罢了。而部落联盟形态中各个部落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这些人认为自己和联盟首领之间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并没有中央集权的概念。

所以在部落联盟阶段,这些部落一旦跟联盟首领闹掰,马上就独立出去,成为新的势力。而当时东魏其实也是如此。比如侯景跟高欢的关系本质上也是这种关系。

而相反汉族的豪门势力反而更认可中央集权的概念。所以为什么说不管高氏家族谁来执政,他们最终一定还是会走向依靠汉族豪门势力,来集权这条路径上来。

所以高欢在的时候,就让高澄出面以打击贪腐的借口打击鲜卑势力,当然高欢也清楚当时还不是跟这些势力彻底闹掰的时候,所以高欢再出面笼络,所以最终就形成了鲜卑勋贵集合在高欢身边,晋阳成为鲜卑人的中心。而在首都邺城,高澄扶持汉族豪门势力,推进汉化改革的局面。


但高欢的驾崩,让这种双轨制马上就出现了问题,看高欢一死,侯景马上就反了。而侯景的反叛其实并不是孤例,当时有些鲜卑勋贵也是有这样的想法的,大家是看不上高澄的。

所以当时高欢死后,侯景反叛,马上鲜卑势力就开始逼宫。高澄在被逼无奈之下,差点杀了自己倚重的崔暹。(诸将皆以为景之叛由崔暹,澄不得已,欲杀暹以谢景。)。要不是陈元康拦着没有让高澄动手,崔暹当时就成为了牺牲品。

但高澄为了笼络住这些鲜卑势力,也还是向这些鲜卑势力妥协,当时以高欢遗命的方式,拿出国有土地分封给这些勋贵,还进行改革,提拔勋贵子弟等。有了这些勋贵的支持,高澄才以慕容邵宗等鲜卑勋贵为主力,对南梁,侯景和王思政等西魏势力进行围剿。

不能不说从这段历史来看,高澄作为一个政治家,该妥协时妥协,该强硬时强硬,还是让东魏避免了分崩离析。而通过剿灭侯景以及驱赶西魏,高澄在鲜卑勋贵中的地位已经上升了。

所以高澄才要改革,想要把中央集权再往前推进一步,就是自己称帝。但这时高澄却蹊跷的被自己的厨子暗杀了。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暗杀高澄,东魏的鲜卑勋贵其实也是难逃干系的。

而高澄突然被刺,给高洋留下的摊子变得更为复杂。


高澄毕竟是高欢作为储君培养了多年,而且让他在邺城主持日常政务,也建立了自己的体系。而在平息侯景之乱中,高澄的能力也得到了鲜卑贵族的认可,其威望是上升的。

但是高洋在东魏的处境就变得很糟糕了,这些鲜卑勋贵对于高洋更不服了。当时东魏孝静帝听说高澄被刺,也蠢蠢欲动,而高澄当时依仗的汉族士族能不能支持自己也变得未知。这时高洋的政权实际上是危机四伏的。

但我们看到高洋并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在这种困难面前,高洋的头脑还是比较冷静的。首先就是震慑住东魏的孝静帝,直接带着八千士兵就进了皇宫,给孝静帝搞了一次军演,提醒孝静帝军队还是听我的,不要轻举妄动。

接下来高洋要做的是接手军权。而当时军权基本上在晋阳的鲜卑勋贵手里。

所以高洋要马上赶赴晋阳,让这些勋贵对自己效忠。

当时《资治通鉴》是怎么说这些勋贵的呢?史书上说:晋阳旧臣宿将素轻洋。就是根本看不上他。所以没有人愿意听高洋的话。那高洋怎么办?只能恩威并施。

高洋去晋阳不是自己一个人去的,除了留下太尉高岳、太保高隆之、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子如、侍中杨愔守卫邺城外,其它的权臣全部被自己带过去了。当然自己的精锐部队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洋去晋阳就是让这些勋贵表态是否支持自己。

当然一味的施压肯定也不行,高洋也做出了妥协的姿态。史书上记载:澄政令有不便者,洋皆改之。高隆之、司马子如等恶度支尚书崔暹,奏暹及崔季舒过恶,鞭二百,徙边。

一方面是修改高澄制定的政令。高澄制定了什么政令呢?当然当年高澄坐镇邺城,是在汉族豪门的支持下推进汉化改革。肯定遭到这些鲜卑勋贵的反对。那么高洋到了之后,先是表态,这些政策可能对咱们鲜卑人不好,那确实是我哥哥的问题,我都可以改。

其次因为当时鲜卑勋贵把矛头都对准了主持改革的崔暹、崔季舒这些人,所以高洋马上做出姿态,每个人打两百鞭子,然后发配边疆。

这些鲜卑勋贵一看高洋做出如此姿态,再看看高洋带来的军队,盘算一下自己跟侯景似乎还不能比,于是也就消停了下来。第一阶段高洋采用柔和的身段,先稳住了东魏的局势。

而接下来高洋要让这些鲜卑勋贵完全听从自己的,要么如高澄那样,南征北战,建立军功,让这些鲜卑勋贵服从自己,要么就彻底的改革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现在似乎自己和他们是合作关系的关系,而变成君臣关系,从制度上进一步集权,甚至如西魏那样最终将军队国家化,从而彻底摆脱这些鲜卑勋贵对自己的掣肘。

所以高洋的称帝,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想当皇帝,而是情势逼迫。其实在当时的东魏,高洋这个大丞相从地位和待遇上来说跟当皇帝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一天自己跟这些鲜卑勋贵不是君臣关系,这些鲜卑勋贵就尝试跟自己平起平坐。而他们随时可以联合孝静帝的势力跟自己博弈,这是高洋不能忍受的。

但高洋的想法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甚至自己的母亲娄昭君也不支持自己称帝。但娄昭君的态度很明确:“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实际上娄昭君不是反对高洋称帝,而是认为不到时候,就是高洋的威望不足以服众。

其实娄昭君的想法代表着鲜卑勋贵的普遍想法,这时高洋就开始打退堂鼓了。但徐之才说:“正因为您的才能都比不上父兄,所以才应该早日升上尊位呀!”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你的威望不够,所以咱们才要改革制度,变成一种更为集权的制度,才让你对鲜卑勋贵的管理变得理所当然。

但高洋征求一些鲜卑勋贵的意见,斛律金,杜弼、司马子如等人都是坚决的反对,本来高洋已经带着军队在回邺城的路上了,遭遇到这些人的反对,高洋只能又返回晋阳。

而这时被高洋派去邺城的高德政却有了进展,他成功的说服了宰相杨愔的支持。

要知道当时杨愔在东魏的影响力是不同一般的。

杨愔出身弘农杨氏,也是中原的世家大族。当时杨椿、杨津官位皆至三公,杨家一门出了七位郡太守,三十二位州刺史。但就是因为元子攸杀尔朱荣时,杨侃参与了谋划,最终杨家东西两支不分老少一并被尔朱世隆和尔朱天光杀得精光。只有杨津的儿子杨愔碰巧不在家躲过了杀戮,最终投奔了高欢。

高欢当然也非常重视杨愔,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杨愔。就是为了拉拢汉族的豪门士族,也是制衡其他世家大族。

所以杨愔实际上也可以算高洋的姐夫。但当时崔暹被贬,杨愔作为东魏的宰相实际上就是汉族士族的首领了。杨愔表态支持高洋称帝,实际上就表明了汉族士族的态度。而高洋有了汉族士族的支持,也就有了称帝的底气。

为什么杨愔这些汉族士族反而成为了高洋称帝的推动者?因为跟鲜卑勋贵不同,汉族士族实际上会是高洋称帝的受益者。高洋不称帝,这些鲜卑勋贵不把高洋当领导,只把他当做平起平坐的对象,高洋根本无法制约这些势力。所以他只能安慰和拉拢这些势力。而汉族士族在这个过程中就要遭到打压。而高洋称帝,汉族士族成为幕后的推动者,而整套的规章制度也会遵循汉族帝制的规则。从而这些势力就可以在政府中通过各种改革和制度来逐步制约代表军方的鲜卑势力。汉族士族才真正能在北方抬起头来。所以这些士族权衡利弊,当然会支持高洋称帝。

而有了这些的支持,高洋才有了进一步逼宫的底气。所以高洋称帝,最大的阻力不是拓拔家族,而是六镇的勋贵。有了杨愔等人的支持,高洋才突破了这种阻力,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历史也就进入了北齐的时间。

但高洋建立的北齐,天生的问题就是晋阳的鲜卑勋贵和邺城的汉族士族的对立。但高洋拿到了权力,也就有了操作的空间,整个北齐不可避免的继续向汉化方向推进。其中高欢不仅提拔汉族士族进入政府来平衡权力,同时还选拔汉族子弟进入北齐的武装力量,从而尝试在军事上也彻底摆脱鲜卑勋贵的掣肘。

当然孝静帝虽然很痛快的退了位,但是他的结局依然避免不了被杀。毕竟只要他存在,对高洋而言就是一个威胁,任何势力都可以以扶持他为借口反叛,这对于高洋永远是一个威胁,是不可能让其存在的。

所以我们读历史,不要把历史想象的太简单,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其实都是复杂的多方博弈,统治者表面上风风光光,但他们走出的每一步也是步履薄冰,危机四伏的。毕竟高澄这样的刺杀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就如同即使美国这样的国家,敞篷车事件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