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6492字 | 阅读需13分钟
年老体弱的晋文公重耳在太行山上行进,由于山道崎岖,这位早年历经坎坷的国君撑不住了,只好下车休息。
晋国众臣看见晋文公累了,都抢上前去搀扶他,拍马屁,只有士会(范武子)执戟站在一旁,放声歌唱。
士会唱的是晋国民歌《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一说这是讽谏国君求贤的诗。
晋文公听罢,生气地对士会说:“臣子不尊重国君,有什么后果?”
士会坚定地说,可能会死,轻则杀头,重则灭族,但我也知道,若是国君不尊重大臣,聪明的人不替国君献策,勇敢的人不给他出力,善辩的人不为他当使者,如此一来,死的就是国君了。
晋文公觉得士会说得有理,连忙正襟危坐,说,你说得对,寡人不应该为此发怒。
于是,晋文公选贤任能,调遣三军,越过太行山中被称为“陉”的断谷,与楚军决战。此战,晋军东出太行,在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开启了百年争霸的序幕。
在古代,太行山号称“天下之脊”。从太行山出兵,可跨燕赵秦晋,进而夺取天下。而穿越这道天险,要通过太行山间的八条自然通道,史称“太行八陉”。
▲太行山中的长崖绝壁。图源:图虫创意
《尔雅》曰:“连山中断为陉。”
陉[xíng]指山脉的中断之处,就太行山来说,即其中断之处的狭长地带。
太行山脉,位于中国地形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起北京西郊的西山,向南一直延伸至河南、山西交界的王屋山,划分今山西、河北、河南与北京四省市,纵长约八百里。
大山阻隔,使太行山东西交通艰难。但太行山区多外流河,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在太行山脉间流淌,岁月侵蚀,形成了多条穿山而出的峡谷。随着人类的开拓,这些峡谷逐渐形成咽喉要道和关隘。
▲太行八陉。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太行八陉,是古代穿越山脉东西两端最主要的八条通道。晋人郭缘生在《述征记》中写道,“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自南向北,分别为:
轵[zhǐ]关陉、太行陉、白陉、滏[fǔ]口陉、井陉、蒲阴陉、飞狐陉、军都陉。
历史长河中的金戈铁马,穿越八陉,在太行山激荡碰撞。
晋文公称霸的三百年后,纵横家苏秦从燕国游说到赵国,分析天下形势,说到一句:“秦下轵道则南阳动。”
轵道即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从轵城(今河南济源轵城镇),经封门关、铁刹关,直到晋国新绛(今山西侯马市)。轵是车的毂头(车轴的末端),说明轵关陉是一条道路狭窄的“单行道”。
南阳郡位于今豫鄂陕交界,战国时为韩魏分而治之,秦军兵出轵关陉,便会直接威胁韩国,进而占领太行山以东地区。
战国时期,秦国虎狼之师东出,太行山为必经之路。
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秦将白起多次自太行山东出。公元前264年,白起东征,占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从韩国国都新郑(今河南郑州)通往上党(今山西长治)的“太行陉”。
如此一来,韩国的另一座城上党(今山西长治)成了一块“飞地”。韩王下令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平息战火。
上党郡守冯亭在与韩国失去联系后,却召集部下商议道,上党与国内的联络通道已被秦军切断,我们无法再做韩国的臣民了,不如将上党及周边城邑十七座献给赵国。
正是因为冯亭的这个决定,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这场耗时三年的大战,以白起击溃赵军,坑杀40万赵军降卒告终,秦军乘胜追击,从滏口陉东出,直接威胁赵都邯郸,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太行八陉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的通道上,写满了士卒的鲜血。
▲太行天路。图源:图虫创意
秦朝建立后,二世而亡,遂有楚汉之争。
汉高祖刘邦手下大将韩信,自关中东出,破代灭赵,仍是通过太行八陉,以井陉为背水一战的主战场。
据《太平寰宇记》,井陉因为“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而得名。广义上的井陉,从西口(山西平定县故关、娘子关一线)到东口(河北井陉县土门关),为古代燕晋通过太行山进出的交通要道。
井陉是太行八陉中的“高速公路”,也被称为“秦皇古驿道”。中国现代地质学泰斗丁文江认为,这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车的路。
当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随行的赵高、李斯拥立胡亥即位,秘不发丧,将始皇帝尸体与几车臭鲍鱼放在一起,掩盖尸体腐烂的臭味,随后经井陉过太行,绕道最北边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再走秦直道(秦始皇为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修建的通道)赶回咸阳。之后,大秦帝国淹没在起义的浪潮中。
▲井陉-秦皇古驿道。图源:图虫创意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领汉军来到井陉。
楚汉战争时,韩信不常与刘邦并肩作战,而是另领一军,独当一面。他向刘邦提出一个重要的战略建议:“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韩信的意思是,让刘邦率领汉军主力,在荥阳(在今郑州市西部)等主战场与项羽周旋,由韩信率领部分兵力,在北方战场上东进,一一歼灭魏、代、赵、燕、齐等割据势力,再挥师南下,占领项羽的后方,实现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灭魏之后,韩信与张耳率军数万越过太行山攻赵。当时,赵王歇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东麓的井陉口(在今河北石家庄),由代王陈馀率领,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韩信对自己的对手赵王歇与陈馀进行了一番深入研究,而他的搭档张耳曾是陈馀的好兄弟。秦末乱世,张耳与陈馀一同起兵复赵,结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反目成仇,张耳投奔刘邦,陈馀则得到代王的封号,留在赵地帮赵王歇出谋划策。
赵国占据的地形易守难攻,有高大险峻的太行山脉作为屏障,韩信要东出攻赵,势必经过井陉。
然而,此时的陈馀没有派兵扼守隘口,而是在井陉东口的远处聚集大军,计划等韩信的几万军队出了井陉口后再以优势兵力将其歼灭。
陈馀不识兵法,但他手下有个广武君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李左车对陈馀说,这个汉将韩信很不简单,一路乘胜而来,气势锐不可当,但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这是他的致命弱点。
李左车向陈馀献计:“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韩信又是远行数百里来到此地,粮草肯定在后方。希望您能拨给我三万奇兵,让我绕到太行山西麓,断绝汉军的粮草供应,您坚守隘口,不让韩信大军从井陉口出来,也不要与他正面交战,等他进退两难时,我们就可将他两面合围。不到十天,我就可以把韩信与张耳的人头献给足下。”
对于李左车的高明计策,迂腐的陈馀不愿采纳,还自诩为义兵,不用奇谋诡计。
韩信正是在掌握这些信息后,选择主动出击,从太行山进发到距离井陉口不足三十里的地方后,安营扎寨,度过一夜。
夜间,他命令部下率领一支两千人的奇兵,带上大量汉军的旗帜,绕到赵军大营后,在山林中埋伏,待时而动,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出太行山与赵军交战。
次日,韩信传令余下将士,只带少许干粮充饥,并宣称,等我们打败赵军就吃早饭!当时,赵军二十多万人,而韩信的汉军只有三万,汉军将士却相信主将的决心,士气大振。
韩信先遣一万人渡过太行山下的绵蔓水,在东岸背靠着河水列阵,擂鼓摇旗。陈馀见韩信背水为阵,以为韩信徒有虚名,犯了兵家大忌,当即发兵前来攻打。
背水布阵,是鼓励将士们拼死一战,才能求得一生。韩信的军队出井陉,陆续渡河会合后,与陈馀的大军展开激战,汉军身处绝境,前有敌兵,后有河水,只能奋勇杀敌,这让赵军的人数优势占不到便宜。
正在这时,韩信前一天派去埋伏在赵军后方的奇兵,突然发起攻击,袭击赵军营垒,将赵军军旗全部拔下来,换成汉军的旗帜。赵军正与汉军厮杀,回头一看,大营中飘扬着汉旗,顿时军心大乱,士兵四散奔走,局面急转直下。
在韩信的计谋下,井陉以东的赵军兵败如山倒,二十万大军被韩信的三万军队击溃。韩信以少胜多,取得了攻取赵国的决定性胜利,威震天下。
▲战功显赫的韩信却没有好下场。图源:影视剧照
从秦汉到魏晋,太行八陉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指点江山的壮举。
东汉末年,曹操从太行八陉东出,消灭袁绍余部。经过太行陉上的羊肠小道,写下《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曹操统一北方后,北临漳水,在太行山东麓经营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作为其封地魏国的都城。
太行东麓,形成一条狭长的古都走廊,商邢都、燕都蓟城、中山王城、赵邯郸王城、曹魏至北朝邺城等多个古都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
其中,邺城位于太行八陉之一滏口陉的东边。自三国曹魏定都于此,邺城做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朝代的都城。
▲曹操画像。图源:网络
因此,滏口陉的故事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名将慕容垂自邺西攻打西燕的慕容永。慕容永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慕容垂会从东南进军,走轵关陉、太行陉攻打西燕盘踞的都城长子(今山西长治),这两条道路是进入上党盆地的捷径。
但是,慕容垂另辟蹊径,分兵两路西进,一路自滏口陉进军,一路入壶关。慕容永误判慕容垂的行军路线,早已调集大军去堵太行、轵关陉,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西燕迅速覆灭。
到了北魏,公元528年,大将尔朱荣占据井陉险要地形,利用滏口陉出兵,率领大军从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出太行,打败葛荣起义军。
北魏后期,北方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最重要的两股,一是破六韩拔陵发起的六镇起义;一是河北葛荣、杜洛周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葛荣吞并杜洛周起义军后,号称百万之众,却骄傲轻敌,在战术上分散兵力,“自邺以北列陈数十里”,起义军内部也矛盾重重。
因此,仅七个月的时间,葛荣起义军就被东出太行的尔朱荣消灭。
葛荣失败后,被押往北魏都城洛阳处死。到了刑场上,葛荣下跪求饶,请求免于一死,仍被斩于街市。
▲北魏六镇与长城。图源:最爱历史
但葛荣的部下高欢活了下来。高欢精于骑射,为人颇有城府,早年家中贫困,为了活命,加入葛荣的起义军,后来葛荣战败,转而投靠尔朱荣。
葛荣被灭的同年,朱荣率军南下洛阳,杀死了掌权的胡太后,另立新帝,并将两千多名朝臣权贵沉入河中,史称“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后,尔朱荣专横跋扈,独揽大权,但北魏早已日薄西山,他自己也不久就死于非命。
北魏孝庄帝用计诛杀尔朱荣后,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攻入洛阳,将孝庄帝吊死,引发各路起义军再次来袭。尔朱兆虽有一身蛮勇,但面对汹涌的起义军,实在束手无策,他想起了有勇有谋的高欢,于是任命他主持平叛,并统辖六个镇。
正是这个决定,毁掉了尔朱家族。
高欢得到重用后,以太行山以东的邺城为大本营,发展壮大,公然挑战尔朱氏的权威。公元531年,高欢立了北魏宗室元朗为帝,自封为大将军,从邺城入滏口陉,与尔朱兆战于晋阳。
尔朱兆见到高欢,气不打一处来,骂道:“你竟然敢背叛我,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吗?”
高欢师出有名,说道:“你们尔朱氏弑君,还肆意横行,致使国家动荡,简直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我要顺应民心,为百姓除掉你。”
尔朱兆虽然骁勇善战,能徒手与猛兽搏斗,但无谋,与老部下高欢交战后屡战屡败,最后被逼自杀。
高欢西入太行,南下洛阳,铲除尔朱氏势力,执掌朝政,但割据关中的宇文泰不愿听其调遣,北魏遂走向分裂,形成高欢掌权的东魏与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后演变为北齐与北周。
北齐倚靠太行天险,定都邺城。直到577年,北周大举攻齐,东破晋阳,再从滏口陉进军齐都邺城。
齐后主高纬荒淫无道,宠信佞臣,此前杀害名将斛律光、高长恭等人,自毁长城。听说北周大军来攻,只想南逃,临走前还不忘把金袋套在马鞍上,半路上被北周军队截住,随后与北齐宗室数十人一同被处死。
可以说,北齐兴于滏口陉,也亡于滏口陉。
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乱世后,天下一统于隋朝。
隋末,太行八陉仍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北方军阀部署军队的交通要道。
唐高祖李渊起兵时,他的女儿、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镇守井陉咽喉要地,在晋蓟交界的关城聚将御敌。
后来,世人将这座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关隘,称为”娘子关“,其与南侧的固关、土门关合称为井陉关,三者共同扼守太行八陉中的第五陉井陉,曾在多次战争中发挥作用。
而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白陉与太行陉都是军队进入上党地区的重要关隘,但相较于其他几个”兄弟“,白陉是个小透明,多为盘旋在山中的小道,一般用于奇兵突袭。
▲娘子关。图源:图虫创意
以滏口陉为界,太行八陉可分为南四陉与北四陉。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期位于北方,因此太行八陉始终拥有交通要冲的地位。
但唐宋以前,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心处于以长安-洛阳的轴心带,诞生了如长安、洛阳、邺城、开封等黄河沿岸的古都。这一时期,各朝都城多在今陕西、河南两省,与晋南交界。太行八陉中的南四陉以山川为屏障,俯瞰中原,居高临下,可攻可守,连接北方都城、重镇。
从春秋时期齐晋争霸中原、战国时期秦军东出、楚汉战争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魏晋南北朝北方各路军队转战东西,再到唐末李克用与朱温鏖战太行,主要以南四陉为争夺目标。
▲太行八陉-南四陉。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唐宋以后,特别是靖康之变后,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心发生转移。当时,从金都燕京(今北京)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存在一条纵贯南北的文化轴线带。
北京,从辽南京开始其五代帝都(辽、金、元、明、清)的时代。自隋朝开辟的大运河,经过历代发展,到元代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与自古作为军事要道的太行八陉,构建了以北京为中心,纵横中国的水陆交通。
▲因大运河而兴的沿线城市 。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这一时期,沟通陕西、河南的南四陉渐渐被冷落,屏障北京的北四陉一跃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
1213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南下攻金,金人坚守居庸关不出,蒙古骑兵不能发挥优势。于是,成吉思汗转而绕道西南,从太行八陉中的飞狐陉与蒲阴陉攻入,与关外大军夹击金中都(今北京),大破金兵。
蒲阴陉口有关曰紫荆关,这条交通要道与太行八陉中的飞狐陉相交,两陉交汇之处的易州城(今河北易县)为镇守此道而建。
▲太行八陉-北四陉。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金人起初死守在居庸关,抵挡成吉思汗的大军,而居庸关也位于太行八陉之上,即太行八陉中的第八陉——军都陉。
军都陉以军都山命名,由南口穿越八达岭,可从华北通往今山西北部与内蒙古。
军都陉南口的关隘居庸关,早在秦长城时就已形成,据说秦始皇征发民夫修长城,命大量民夫迁居于此,”徙居庸徒“,故名居庸关,后来成为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称为“绝险”之地,关系一国兴亡。
蒙元绕过居庸关,南下痛击金军。但到了元末,1368年,徐达率领的明军攻入大都时,元顺帝十分恐慌,撇下皇宫,带着一家老小,从居庸关逃出,撤回了草原。明朝建国后,在北京一带修筑了三道长城。
历史就像一个圈。
明亡,也是亡在军都陉。
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山西境内,连陷太原、大同,从军都陉过居庸关进抵北京。京城屏障尽失,几日之间就被攻克,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居庸关雪景。图源:图虫创意
历史上,太行八陉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接触的地带。
战争年代,太行八陉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骑兵可从太行山南下东出,中原政权的争霸也多围绕这一地区。
但在和平年代,茶马交易也在这些道路上留下足迹。
明清时期的晋商用骡马运载从南方武夷山出产的茶叶,经过包括太行八陉在内的华北平原与塞北大漠之间的要道,北上蒙古高原,穿过戈壁大漠,一直运抵道中俄边境,甚至销往欧洲。
直到现在,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市之间的一些交通道路仍依据古八陉分布。
石太铁路(石家庄-太原)和公路,与历史上井陉的路线一脉相承。
近代的工程师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时,在关沟一带选址,根据军都陉的特有地形,采用了“人”字形铁路的结构来绕过障碍。
太行山中,绝壁上的郭亮村村民用人力在山崖间开凿出了可以通行汽车的“挂壁公路”。
古人云:“天下之山, 莫大于太行。”
时至今日,天险变通途,中国人走出一条条了不起的康庄大道。
▲挂壁公路。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8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19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秦国强:《中国交通史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刘庆主编:《中国长城志:军事》,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王尚义:《刍议太行八陉及其历史变迁》,《地理研究》1997年第01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作者:我是艾公子。获取更多好看文章,请关注最爱历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