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春节将至,全球共庆。

随着中国文化“朋友圈”不断扩容,近年来中国春节已经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官方身份”。联合国也在2023年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特别是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网友发现,“春节”在诸多国家的翻译方法五花八门,有人翻译为“Chinese New Year”,也有人翻译成“Lunar New Year”。

近日,一名网友发现London Museum Docklands在伦敦地铁站投放了广告介绍春节,里面使用的是“Lunar New Year”,于是她向该博物馆进行了投诉,指出“Lunar New Year”是不准确的说法。


网友收到London Museum的回复

为什么“春节”不能翻译成“Lunar New Year”?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施韡告诉记者,“Lunar New Year”和“Chinese New Year”之争,涉及的是一个科学问题。


春节到标准译法为Spring Festival

已被收录于《英汉天文学名词》

据施韡介绍,如今各个国家和民族采用的历法大致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合历。

阳历是以“回归年”即地球公转周期为参考标准的历法,例如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公历,以公元纪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400年中设97个闰年,目的是让每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周期365.2422天相吻合。

阴历是以“朔望月”即月相变化周期为参考标准的历法,这类历法不考虑地球公转的因素,以一个“朔望月”平均29.5306天为单位累加,一年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一年少10天或11天。这个误差累积3年,就相当于阳历的一个月,所以会出现“寒暑颠倒”的情况,如7月寒冬、1月酷暑。

阴阳合历是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两个周期的历法,遵循前一个周期的目的,是反映季节按时更替,避免“寒暑颠倒”;遵循后一个周期的目的,是反映月相,便于纪日和纪时。使用阴阳合历,能较为准确地指导农牧渔业。

“从历法的角度来讲,Lunar new year是不准确的。”施韡说,“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中国从古至今所使用的主流历法都是阴阳合历。从夏历开始,还有一些比较知名的历法,如颛顼历、授时历等,都是阴阳合历。”

英文Lunar的意思是“月亮的”,所以说Lunar New Year只能代表“阴历”,不能完整地表达“阴阳合历”的概念。

因此,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时,“春节”确定的英文标准名称则来自直译的“Spring Festival”,而且加上了定语“中国人民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这个名字叫做Spring Festival,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我们中国春节的这样的一个含义。”施韡指出,“Spring festival”是春节的标准英文翻译,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名词审定委员会对此早有定论,相关译名收录于《英汉天文学名词》。


农历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俗称“阴历”并不准确

将春节翻译成Lunar New Year的这口锅,或许来自一种概念上的误解。一些人将公历俗称为阳历,将农历俗称为阴历,因为农历表面上看是反映了月相的变化规律。

“实际上农历的一个月反映了月相周期,反映地球公转的是二十四节气。”施韡说,“农历年长短不一,即将到来的蛇年有384天,比阳历的365天要长,这是因为增加了一个闰月。之所以设置闰月,就是为了尽可能消除阳历与阴历之间的误差,确保历法与我们对自然的感知保持一致。而置闰的标准就在于判断朔望月中节气的数量。这是一套十分精密的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央视新闻联播的播报了解到,最准确的说法是“农历正月初一”而不是“阴历”。中国天文学会名词委员会所发布的关于农历的英文名称是Chinese Calender,直译过来就叫做中国历法。

“我国的历法确实有着独树一帜的特点,数千年来几乎没有根本的变化。”阴阳合历恰恰也是深厚的中华文化与哲学思想的体现,讲究阴阳调和,天人合一,协调发展。“我们认为阳历和阴历各有优点,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为什么要非此即彼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