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从夏历的制定使用到农历春节正式定名,中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变革,始终以华夏子弟守更待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美好寄托为主线,体现了秉持传统、尊重文化、天人合一的民族特性以及韧性,形成独特的中华文明标志性文化要素。
不断变化的元旦岁首
中国历法产生很早,因而就有历朝历代不断修订历书的做法。微小修订无关大局,每一次重要的甚至颠覆性的历书修订,势必带来重大的历法更改,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一年之首起于何时。
夏朝根据本朝议定的历法,将岁首定于每年正月一日,这一天是元旦,后来被称为“夏历”,即现在我们仍使用的“农历”,又称“阴历”。商朝改为十二月一日为元旦,周朝十一月一日为元旦,秦王朝改为十月一日为岁首元旦。西汉王朝沿用秦制,到汉武帝时听从天文学家和御史大夫的建议改回“夏历”,正月为岁首,初一即元旦。
汉武帝主政的历法改革最成功,当朝制定的历法称为《太初历》,影响至今,同时也最具持续性,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进行历法改革,孙中山提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方,所以便统计”的新历法基本原则,引进世界上通用的“公历”作为新的纪年方法,即现在中国所用的“阳历”,也有“新历”“西元”“公元”“西历”等叫法。阳历的1月1日为“阳历新年”之始,就是今天的“元旦”。为区别“阳历”与“夏历”,将《太初历》原定的“夏历”正月初一确定为“农历新年”,称为“春节”。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决议,一以贯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编纂历书、制定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现在可知的《颛顼历》出现时间之早可推历书第一。夏历的使用至今已延续了近三千年,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太初历》被采用时间也超过两千年,堪称历法史上不可复制的奇迹。
《颛顼历》,听其名便知与传说中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的颛顼有关。颛顼,姬姓,高阳氏,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出生于若水(今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这样记述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秦及汉武帝太初改历之前,历朝历代实行的是《颛顼历》,《史记》和《汉书》有明确记载。因为年代久远,《颛顼历》到底是什么样子说法很多,今人所知道的根本性历法,就是自秦代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所实行的十月一日为岁首元旦,《颛顼历》从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104年行用,时间长达262年。
《太初历》的真正制定者
对中国历法影响最大的当数《太初历》。《太初历》制定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实际行用时间为189年,止于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二月,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部有文献资料记载的古代历法,称得上是中国历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太初历》具有很强的承上启下作用,对已有的历法去糟粕取精华,继承科学性与合理性,对后世历法具有标杆和范本的作用。在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文物考古、农时节令、年代确定等方面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学术价值。恢复夏历更是对历法形制的一种根本改变,将夏历岁首正月初一定为元旦。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这是一次符合天文历法运行环境的科学实践。
现在我们普遍认为《太初历》是司马迁制定实施的,其实不然。太初元年春季,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与太史令(类似今之天文台长)司马迁联合向汉武帝上书,就当前的历法问题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这三位官员认为,正在实施的汉朝历法混乱不堪,十月一日为元旦岁首,可正值深秋时节,虽然大部分庄稼颗粒归仓,但天气尚未入冬,农民还有很多活计。这时候让大家放下手里的活儿去过年,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他们建议采用夏王朝正朔,以正月作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岁首。收到报告的汉武帝感觉很有道理,就于夏季五月下诏,命令三人共同拟定一部符合人们生活规律的新历。当年为汉武帝太初元年,因而新历法被称为《太初历》,新历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全面恢复夏历。
事实很清楚,司马迁等三人只是作为有关部门负责人向皇帝报告此事,在得到批准之后组织实施了《太初历》的拟定。真正扑下身子去做这个工作的人叫邓平,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对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研究深透(班固著《汉书·律历志》),所以《太初历》最早也叫《邓平历》。现在广泛流传的司马迁制定《太初历》一说显然与事实不符。还有一点让司马迁近水楼台,就是在他编纂的《史记》中,对《太初历》进行了力度很大的宣传,留下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也给历史留下一个误解,以误传误,把真正应该浓墨重彩记一笔的邓平遗忘了。
一次新的历法定制,当然不仅是改元年岁首那样简单,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都需要与之配套。像西汉王朝的象征色由刘邦时代确立的红色改为黄色;以“五”作为祥瑞数字,重要的东西都要五个字,不够五个字的要凑齐,如“宰相印章”要改为“宰相之印章”,不一而足。重新改定官名,各种礼仪场合用的音乐都要跟着改,非常繁琐,耗去大量国库银两。当然,《太初历》并不与现在完全一样,如它的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在前,雨水在后;谷雨在前,清明在后,这些微小的不同随着实践的检验都得到修正,从而形成今日之相。
因为《太初历》的确立,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一直绵延不断,越加丰富多姿,从而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传统节日——春节。
中国年的文化根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从《颛顼历》和《太初历》形成演变过程可以清晰了解到,历法的拟定或改革,首要因素是修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下,人对于自然天象的认知亦要顺势而变。一直在说过年或春节是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其实更多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理念,守更待岁,天人合一中国年,是对这一节日最为完整的诠释。
年的本意是指农作物的丰收,无论是夏历,还是商、周、秦、西汉早期实行的历法,每年的结束与开始都在秋后。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毫无疑问,年就是一个时间的计量单位,过年就是从即将过去的一年跨入新一年的交接仪式,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注重礼仪和仪式感的中国人,不会轻易让每个有纪念意义的节点过得平淡无奇,一定要在一个常讲常新的故事中延续,年和过年的来历就此而生。
传说年是一个怪兽,每到新旧交替之际就会到人间干坏事,无可奈何之下人们只能在这天拖家带口逃避怪兽。又值新旧之交,正当人们准备离家出逃时,来了一位智者,听了怪兽的事,想出一招,让大家躲在一起,智者用红色的纸张写上吉利和期盼的话语贴在家门口,弄了些响声很大的炮仗,在午夜时分引爆。怪兽见状逃之夭夭,人们欢天喜地,出门互相祝福问候。过年由此而生,祭祖、贴春联、除夕、守岁、放鞭炮、拜年,形成浓厚的过年文化氛围。“春联者,即桃符也”,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太初历》行用两千多年以来,其间多次变更,但两次重要的年历决策影响巨大,一个是“阳历”的使用,再一个就是春节名称的确立。
辛亥革命之后,推翻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建立的新政府推动与国际社会的对接,在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主导下,首先引入欧洲国家实行的纪年法,就是现在与“阴历”并行使用的“阳历”,将“阳历”新年一月一日确定为阳历新年元旦,是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把“阴历”岁首正月初一确定为阴历新年,称“春节”,“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由此拉开中国历法“阴历”与“阳历”的共行共用,也是世界上唯一采用“阳历”与“阴历”两种纪年法的国家。
阳历也被称为太阳历,它是古埃及人通过观察母亲河尼罗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变化制定出的一种原始历法,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制定。阳历以一年365天为基准数,为后来的历法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古埃及历法进行改革,在一年365天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误差,每4年设置一个闰年,闰年多出一天,即366天,使之更加接近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周期。儒略历实行至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此进行改革,使历法误差减小,形成格里高利历,这就是现在的阳历。
虽然中国实行阳历的时间是辛亥革命之后,但早在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已经带着阳历来到东方。前已有述,阴历与阳历的不同之处,在于阴历主要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制定,一个月大约是29.5天,阳历则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一年大约是365.2423天。两者之间首先产生的不同是一年的总天数有差别,阳历大约365.24天,阴历大约354天。这就出现了闰年,阳历闰年就是在平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天,变为366天,主要是二月份由28天增加至29天,每4年闰一次。农历闰年则是在平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月,变为13个月,采用19年设置7闰的闰月周期。虽然阳历只是二月增加一天,却称闰年,阴历增加一个月却叫闰月。2024年2月为29天,就是闰年,下一个闰年为2028年。农历乙巳闰六月,年时长384天。
中国还有一个独特的设置,就是二十四节气。这是先民通过对天体运行的观察和自然变化规律创造的,是我们祖先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集大成者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他将其记入自己的著作《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编入《太初历》颁布实施,这也是《太初历》的重要贡献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月亮、北斗、二十八宿等天体运行规律制定的农业气候历,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却又是天体运行历、气候变化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还能够与阴历、阳历完整契合,将时间拿捏在阳历相当狭小的空间,例如清明基本固定在阳历的4月4日或5日,夏至大约在6月20日至22日。这反映出无论古埃及文明还是古罗马文化,与华夏民族的文化共融,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处在同样的思想意识与境界之中。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春节在各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俗称过年,雅称春节。《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不同时期的称谓,并未改变春节的内在含义与文明承继。农耕文明重视与时间相关的天文地理,物候季节变化及人本身的活动,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人们生活的终极与开始。守更待岁,迎来送往,从祖先到我们,生生不息。相传五代后蜀国王孟昶是春联的首创者: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敬录于此,祝大家过年好!
(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