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中国人过年讲究个仪式感。在国人心里真正的“年”,一般是指阴历年的更新。“过年”过的是“中国年”,即“春节”。“春节”的称谓很新,“元旦”的用法却由来已久。年名本身蕴含着新与旧的融合,山东年俗的老讲究与新活力,首先要从春节、元旦、过年这三个新老协同的称谓说起。


图为1939年12月31日,《申报》上一篇署名“申”的文章《过年的传说》

春节习俗虽有几千年历史,但用春节来命名却只有110年。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获批后,“春节”成为民国以来的官方称谓,而此前的官方文献皆称之为元旦、元日等。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延续两千多年至今。元旦被挪用到阳历年岁首,始于1912年。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至于过年,则是老百姓融在血液里的传统表达,是我们和亲人、朋友脱口而出的说法。过年就是过渡,是从旧年到新年的过渡,也是老百姓整个精神和生命的过渡。阴历年的过渡是大时段中包含着逐渐集中的小时段。大的过渡时段是从腊月到正月,再聚焦是从初八、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其中,最集中的过渡期是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早晨,是年中年、年关口。

在中国古代,一年新旧转换的时间节点被认为具有神秘与可畏的力量,处于中间未定的状态,充满不确定性和非日常性,人们感到不安、忐忑,盼望能够顺利过渡、通过年关。过年举行的各种仪式和习俗,就是服务于这一主题,用民俗学的专业术语来说,称为“过渡仪式”或“通过仪式”。通过举行过渡仪式,人们盼望顺利辞旧迎新、顺利过渡,送走旧的、晦气的、衰寒的,迎来新的、吉利的、鲜活的。所以,“过年好”是过年时最朴素、欢欣的祝福。而这些过渡、通过仪式在谨慎中,更富有欢娱的气息。


(作者马光亭,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