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说飞机上没有好吃的?” 又闷又挤的经济舱座位,儿子似乎找到了他的乐趣。“这个牛肉酱就还不错啊。”

这趟长达 3 个多小时的航班,空姐送来的餐盒一如既往的…米饭配糊酱,分不清鸡肉鱼肉。我担心他不吃,特地准备了饼干和巧克力,没想到撕开那包牛肉酱,他竟也吃下了半盒饭,不禁庆幸这家航司还行。几百块的特价机票,竟也有能让孩子愿意吃饭的东西,还特地把牛肉酱拍了个照,打算下飞机后搜一下。

结果第二天,就意外地和这牛肉酱见面了。

在宁波一个全面商业化的景区,一家店门口,大铁锅里有人不断翻炒满是肉粒的红油酱,还有小姐姐拿着盘子让人试吃。看着诱人,我和儿子一闻就私下嘀咕,大概加了一些“科技”香料,买是肯定不会买的,正当我不好推脱接过一小勺试吃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味道就是昨天飞机上的那个牛肉酱。


在地面上被“嫌弃”的食物,到了天上竟成为最大的“惊喜”?!

虽说坐过无数趟飞机,我还是被这个发现给吓到了。知道经济舱吃得差,但我从没意识到,经济舱里觉得最好吃的东西,竟然是地面我都不会多看一眼的存在!为什么我们自己的飞机餐,这么多年都没有长进?

想起最近老外挤爆小红书,对中国菜各种流口水,纷纷表示下一趟亚洲旅行要来中国。倘若飞进来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滋味,我们真能撑得起“美食大国”的称号么?


我一直以为,经济基础决定飞机上的饮食待遇,所以飞机餐不好吃是我自己的问题。谁让我一直不舍得买商务舱。

几乎所有我坐过的国内航司,经济舱的饮食待遇都大同小异:浓稠酱汁预制菜,分不清是猪肉鸡肉还是鱼肉,几条胡萝卜丝,一颗被加热到发黄的青菜,以及口味皆差的米饭或面条。一小盒没有什么香气的水果已经是最大的美味,那个酸奶的配料表长到不敢往下看。好吃是不可能好吃的,但能应付管饱,也算尽了牛马餐的本分。甚至空姐偶尔经过给我续杯果汁茶水,我还会觉得被关照到——机票价格摆在那里,一分钱一分货。


坐多了,也在各社交网站上累计了一些优化大法:比如提前在 app 上把餐食改成素食餐,这样就能假装在吃无油无盐的健身餐;有米饭和有面的时候尽量选择米饭,毕竟面条坨起来更可怕;如果有川航海航的航班,就不坐南航东航;实在饿的时候,小包的酱料是最后的稻草。菜就不吃了,酱菜这种人工合成调料,多少都是可以下点饭的。当飞机真的落地回到地面,通常那份航空餐通常没有任何值得回味的地方。


● 某航司的 特殊素食餐

回家之后,我把这趟在外出的经历当八卦说给表姐听,她前些天刚从美国带着小孩子们飞回来过年。我说,你们这些来回商务舱的人,是不会懂我们这些只能抢特价票坐经济舱的痛苦。她反手打开了手机相册,批评我,“商务舱怎么了,还不是花钱买罪受。”

表姐回国最常坐的是美联航,因为里程攒得够多。然而哪怕是商务舱,伙食也可以说是“猪狗不如”:一大坨土豆泥配上一个比手掌还大的牛排,切得毫无美感的胡萝卜点缀其中,但菜单可以取名叫“油煎封边牛小排”。蔬菜沙拉就是生菜配小番茄和小芝士,外加一盒小坚果和芒果冰淇淋就没了。“除了酒你能无限喝,吃那简直就是丢商务舱的脸。 相反上次我带小孩子去日本,坐的是往返价格不到2000块人民币的全日空,那经济舱的食物,简直大开眼界。 ”

照片里,同样拥挤的航班小餐桌板上,整齐有序地放着一盘从搭配到摆盘都很诱人的餐食:主食看起来是一份烤三文鱼米饭,鱼皮形状完整,米饭光泽诱人,旁边除了配有日式酱油和柠檬,还有色一份彩鲜艳的渍物,似乎是些腌制萝卜、黄瓜等;一包小鱼造型的和果子,还有一份造型小巧可爱芝士蛋糕。“除了这些,还有不限量的哈根达斯雪糕呢。”表姐补充介绍道。


这是经济舱?是票价差不了太多的经济舱飞机餐?

我上次去日本坐的国航,那番茄沙司味道浓郁的意大利面,我至今耿耿于怀,我还记得当时跟闺蜜不解地吐槽,同一个航司,怎么从日本回来的餐,感觉就要比从国内出发的感觉好很多?原来不是差餐吃穷人,而是吃得好不好,跟花了多少机票钱没关系。有些航司哪怕票价便宜,也能给你吃到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有些则哪怕是商务舱,也能给到你吃不下去的体验。

美国航空不好吃我能理解,泱泱大中国美食,怎么一上天,就会如此不堪对比?


知乎有一条被千人赞同的帖子,是这么解释飞机餐难吃这个问题的:

在高空环境下,人的味觉和嗅觉功能会下降约 20 - 50%,使得食物吃起来没在地面时那么美味。高空机舱内空气湿度低,通常在 10 - 20%,让口腔和鼻腔黏膜干燥,食物的味道也因此大打折扣。比如番茄汁,地面上喝你会觉得有种土腥味,但上天喝,你就会觉得莫名好喝。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因就是干燥环境对鼻腔嗅觉系统带来的影响。

看完那个帖子,我大概理解了为什么飞天上的时候,儿子和我都没闻出来那个牛肉酱里有科技香料的味道。但我还是不理解,在预制菜都能还原仿真新鲜口味,人工智能都能说话的年代,我们国家各航司的飞机餐,为什么还能给出如此差强人意的答案 —— 那些先进的技术,那些最新的味蕾搭配理念,有融合到这些航司的餐饮制作部门么?


我有一个小姐妹,就是某航司的空姐。她看到我提问以后,第一反应是:你都不知道,现在空姐有多难。她解释,有餐食的航班,往往会承担更大的压力。食物好不好吃不是航司的第一目标,吃完大家不投诉说拉肚子有问题才是,所以她们往往会确保加热时间到位,那菜叶子也就黄掉了。“而且很多人吃完一份还要另一份,你也不能不给他。机票价格在那,成本肯定高不起来。”

我听完有点不开心,如果真的是成本问题,为什么有些相似价位的国际航班,比如表姐给我展示的日航和新航,吃得就比咱们好那么多?不仅看起来食材的新鲜度好,他们的造型和摆盘也更漂亮,更有国家代表性。我直接就把这个问题发给她,没想到,她就不再回复了。

我爸突然提起,他朋友老莫就是某某航司的,干了几十年刚退休。他好久没联系了,干脆给他打个电话拜年,顺带问问。

这位刚在某航司退休的老员工,心平气和地告诉我“安全第一”的原则。根据这位老民航人的说法,在航空领域,任何与安全相关的问题都是重中之重。食品口味是相对次要的,从食材的采购渠道到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到最终的配送环节,首先都是要讲究安全,有时候在口味上就不得不做出妥协。而且,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和较长保存期限,飞机餐制作时,还会添加一定符合国家标准内的防腐剂,这些餐食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保存,原本的风味和质地的改变也是正常。


讲到此处,他还不无得意地说,航空餐饮部门的人,能算得上预制菜的鼻祖,他们可是全国最懂得如何用最标准化的食材做出最让人安心和标准的味道。

跟当空姐的姐妹一样,老莫叔叔也避重就轻地,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不死心,把为什么某些国外航司能同等价格里做得好吃的问题抛给了老莫叔叔,意料之外,原本滔滔不绝的他决定闭麦了:这些问题我不好说,你如果打算写成文章发在网上,请务必隐去我们航空公司的名字。不要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是一个为了吃可以飞去各个地方的吃饭爱好者,潮汕的牛肉火锅、台州的海鲜、苏州的面还有四川的火锅,我都曾带着儿子老公特种兵般地前往。从高雅大堂,到街头巷尾特色小吃,每一种食物里,我都能看到各地人们对生活的万般热爱。

我其实挺希望,各地的航空餐也能反映折射出自己的饮食特色。


网友都说,这点做得最好的是川航。实不相瞒,我专门买过川航小程序里“机上餐食升级”服务,但是一个挺“意料之外”的体验,而且作为i人,真是死死抓住了社恐“命门”:

上飞机之后,空姐就找到了我,告诉我她将为我提供餐食,并提前咨询了的饮料需求。接下来,只要空姐路过我,就会跟我打招呼。接近发饭时间时,我被告知“餐食太多,座位可能放不下”,于是“特别”被邀请去了一排没有客人的座位。大张旗鼓的餐垫刀叉服务之后,迎接我的是:一小份萝卜片,一小碗花菜炒肉,一小份预制菜口感的宫保鸡丁,以及一大碟老干妈。我看着这份加起来仍旧吃不饱的尊享服务,心里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


口味的确比黏糊糊的餐盒要强很多,但为此我也付出了接近70元的高额差价。在地面,70元能吃到的口味和分量,大概绝对不会如此(谁要花 70 块钱吃老干妈拌饭呢?)。而且,当餐食结束,空姐原来殷勤的服务也就戛然而止。


查看越多的资料,越意识到飞机餐大概率是可以做出特色的,它或许并不是我那个空姐姐妹或老莫说的:为了保证安全所以必须牺牲好吃的口感。只不过,这种服务只在部分航司可以提供,绝大多数航司并没有很努力,甚至没有计划给到让乘客们吃好的选项。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也大概永远不能知道,老莫和姐妹话里有话的沉默是什么。我只是知道,中国美食有无穷的潜力。民航事业越来越方便与安全,天上吃口好的或许不久将来还是有机会体验。

毕竟,从异国他乡归家的我们,哪个不会满心期待着能在飞机上就能先品尝到亲切和温暖的味道;当外国朋友买了机票,带着满满好奇来中国品尝美食时,国内航司作为第一个窗口,我们总是希望它能做得再好一点,吃得好一些。

本期作者|炒面三文治

编辑|梅姗姗、斯小乐 视觉/创意|BOEN

摄影|梅姗姗、小红书@、momo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